读吧无错小说 >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 > 第184章 汤若望来京(求订阅)

第184章 汤若望来京(求订阅)


第184章  汤若望来京(求订阅)

        “汤若望老师,北京城到了。”

        微微晃动的帘子里是一个看起来很年轻,高鼻深目的传教士,他穿着中国传统的长袍,但胸前挂着一个十字架,口中还念念有词。

        现在听到郑芝龙的嘱咐,当即停下祷告,拉开马车窗帘,也向外面看去。

        “这就是东方帝国的都城,里斯本与这里比起来真像个小城镇,哪怕是法兰西的巴黎也远远不如。”

        他看到高达五丈的城墙,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不禁跟郑芝龙感慨起来。马车旁经过的人往里一瞥,看到这样一个高鼻深目的黄毛绿眼洋人,吓得一跳,有些甚至看到后,还惊恐地逃离。

        “我第一次见也是如此,北京毕竟是天子所在之地,当然不是西洋这些地方所能比拟。”

        郑芝龙闻言,也骄傲的回答起来。他最开始对这个洋人教士真的很烦躁,根本不想跟他来北京,但他的舅舅黄程常年在澳门做生意,对朝廷的消息甚是灵通。

        自从知道皇帝登基后,重新开放海禁,还对于西法很感兴趣,下令在澳门购买火炮,雇佣炮手跟铸炮师,这让他的舅舅黄程看到了商机。

        原本他的货物只是在南洋、澳门之间商贸,但最近几年不知道怎么回事,南洋来澳门贸易的商船开始不断减少,事后才知道这是因为西洋诸国开始大战,所以这让黄程有了开拓北边生意的心思。

        恰好这个时候,朝廷在澳门购买的火炮,和雇佣的铸炮匠跟炮手已经就位,应徐光启、李之藻的邀请,去年新来的传教士汤若望也一同前往北京。

        但汤若望毕竟刚到澳门,汉语不是很流利,需一位翻译。这个时候会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的郑芝龙恰好是个合适的人选。

        因此黄程就让他这个外甥陪着汤若望北上,一边为汤若望担任翻译,一边还可以长长见识,撞一撞大运,看有没有什么机会。

        这让向往干一番事业的郑芝龙极不情愿,他原本还想着今年跟舅舅坐船去吕宋马尼拉见见世面呢,怎么突然就要给这个传教士当翻译,这差距也太大了。

        但他也实在拗不过舅舅,只能起身,十二月起身,在南昌过了春节,虽然一路上也有个别官府的刁难,但有着兵部批文,也算是相干无事。

        而汤若望作为能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是精通天文、地理、科技等方面的人才,郑芝龙一路跟他交谈学习,受益良多,对这个比自己大十多岁的人越发尊敬起来。

        就在这时,李之藻的学生张焘也走了过来,给郑芝龙嘱咐起来。

        “一官,我待会进城直接去工部,把这些火炮跟西洋铸炮师、炮手交接。你待会带着之前给你的地址,带着汤若望先生去徐光启先生的府上,我恩师说,今日他们在徐光启大人府上设宴款待汤若望先生。”

        郑芝龙自无不可,他在京城人生地不熟,自然听张涛安排就行了。

        见郑芝龙点头答应,张涛颔首向汤若望告别,随后就招呼后面的马车调转方向,向京城东门而去了,只留下郑芝龙、汤若望以及三架马车。

        由于时间不紧迫,郑芝龙进了北京城后,慢悠悠的架着马车一边闲逛,一边赶路。

        来往的吆喝声音,各种竖挂的横幅醒目的写着店铺的名称,大栅栏宋家靴、赵家慧苡酒、顺承门大街刘家冷淘面、本司院刘崔家香、刁家丸药等等,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路上也是人来人往,有从远方而来进京考恩科的士子,还有四处吆喝,走街串巷的小贩,更有慢悠悠逛街买东西的市井顾客,好一番热闹景象。

        只是其中最让郑芝龙惊奇的是,街上还有不少孩童,腰间的大布袋里有许多折叠的纸张册子,他们来往于街道,一边高举这些册子,一边大喊道:

        “文华殿诏对临近,朝中大臣建言献策均在其中,今日新出炉的《大明日报》,只要二十文一份,快来买,快来看!”

        “朝廷欲改制盐税,重行开中之法,具体内容都在《大明日报》里,二十文一份,快来买,快来看!”

        “精选翰林评论,都是进士老爷的文章,科举考试、孩子研习的才考,一百文一份!”

        伴随着这些报童的吆喝,有些路人闻言便招呼停下,买一份过来看看,这些报童也熟练的拿出报纸,感觉一切都稀松平常。但却让郑芝龙大为震撼,他现在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不知所措的赶脚。

        <div  class="contentadv">        不过出于好奇,他也喊着报童,出钱买了一份,随手打开瞧了起来。

        就看这份报纸,右上角有大明日报四个大字,大字下面不仅仅有着日期,还有着每日的福运忌讳,左边依次写着一些朝廷新闻,比如什么皇帝欲于二月一日在文华殿诏对,工部在通州的火器作坊已经开始建造了,同时也在招募工匠,有兴趣者可以去应聘,还有一些大臣关于盐税、开海的奏疏等等。

        郑芝龙简单看了下,就觉得内容详实,并且他还发现一个很有用的消息,便是报纸上说,天津府的造船厂已经开始造船下海了,朝廷也在招募工匠水师,同时也鼓励商家买船出海做生意,只要正常缴纳关税便可以了。

        这让郑芝龙大感兴趣,越发觉得这次京城之行真是来对了,朝廷如此海贸,看来可以写信建议舅舅是否可以把南洋的货物运到天津府来贩卖,这样定是暴利。

        想到这里郑芝龙就强压着兴奋,把报纸放到一旁,心想这个消息要快点传给舅舅,不过这之前还是把汤若望先生给安顿好。

        有了张涛给的地址,郑芝龙问了几次路上,很快就到了徐光启的府上,奉上早已准备好的拜帖,徐光启家的仆人早就接到徐光启的嘱咐,立马把二人请了进去,还嘱咐一旁的下人赶紧把二人的行礼带进去。

        “后面的马车上都是汤若望师傅带的书,都是徐光启跟李之藻大人特意嘱咐要的,还请轻拿轻放,不要损坏。”

        郑芝龙也读过几年书,知道这些书都是汤若望从西洋带过来的,甚是珍贵。因此一路上也照顾又加,就怕有什么损毁。

        徐光启的家仆自然明白自家老爷的喜好,对这些西洋玩意跟书籍都十分看重,自然不敢随意放置,都小心的很。

        待二人刚进府邸,得到通报的徐光启跟李之藻二人立马出来迎接汤若望了。

        自从信中得知汤若望大概今日抵达,二人专门告了假等候,毕竟这个日子太过于重要了。

        “汤若望师傅,主内平安,去岁熊三拔师傅来信,说澳门来了一位才识过人的教士,我就连忙写信,说现在皇帝对西洋知识感兴趣,定要让他来京城一聚,想不到您这么快就到了,一路上舟车劳动,快快请进。”

        汤若望虽然一路上努力学习汉语,但毕竟难度很大,现在也只会说一些最基本的词语,见徐光启等人问候,也用憋足的汉语问候,随后就跟随徐光启等人进了正厅大堂。

        所幸郑芝龙的葡萄牙语很不错,有他翻译,他们之间的交流通畅了许多。

        “熊三拔教士去年过世了,外加三年前庞迪我教士去世,澳门的传教士也越发的少了,所以在收到你们的信件后,澳门教会就派我来此,我也听说现在明国的皇帝开始对西学、火器感兴趣,所以特地从澳门带来了许多书籍,希望到时候能面见皇帝,把这些书籍都送给他,让他对我们撇去原本的误解。”

        汤若望这个人很聪明,也知道投其所好,皇帝既然喜欢西学,他就多送一些书给皇帝,并且他也对西洋的科技、火器十分了解,只要见到皇帝,让他喜欢上这些东西,那自然就可以解除禁止天主教传播的禁令了,这也是徐光启二人的打算。

        熊三拔跟庞迪我两人的去世,徐光启去年就从李之藻那边知道了。

        这二人其实早就到过京城,还以维修自鸣钟的名义进入了紫禁城,并由庞迪我负责教授古翼琴演奏法,学生都是太监。其中利玛窦自遭宦官马堂勒索后,便轻视宦官阶层,而庞迪我与晚明宦官集团交往较多,让许多宫中太监皈依天主教。

        在利玛窦去世后,二人利用朝廷钦天监预测的错误,受神宗皇帝之命参与修订历法,并受徐光启之邀共同编撰《几何原本》。万历四十二年,二人又遵万历帝旨绘制《万国地海全图》,庞迪我又写了第一部汉语现代地理学专著《职方外纪》。

        因此他们不仅是徐光启的好友,也是为中西方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所以汤若望口中听闻他们去世,他心中还不免唏嘘。

        汤若望也看到了他们的伤感,也宽慰起来。

        “是主收留他们进了天国,也是他们的幸运,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

        这话也让徐光启二人神色一肃,确实如此,在朝中反对他们西法、甚至是仇视传教士的人大有人在,饶是现在皇帝重用他们,他们也不能掉以轻心,一定做的让皇帝满意,这样才有机会解除禁令。

        第一更,求订阅!


  (https://www.reed81.com/chapter/2291/2291817/116002080.html)


1秒记住读吧无错小说:www.reed81.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reed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