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不要害怕
第325章 不要害怕
公元192年,六月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煦,太平圣女张宁起十万雄兵准备进攻幽州了。
她分四军,太平、邵武、黄天、神机四军,每军两万五千人,五千为一校,为左右前后中,总共二十校。
封周仓为威武将军,太平军统领;彭脱为奋武将军,太平军副统领。
韩忠为广威将军,邵武军统领;孙夏为振威将军,邵武军副统领。
赵安为伏波将军,黄天军统领;卜巳为猎虎将军,黄天军副统领。
管亥为威远将军,神机军统领;何仪为建忠将军,神机军副统领。
公孙度为屯骑校尉,领太平参议事(随军军师),掌太平中校。
东红博玉为射月校尉,领太平参议事(随军军师),掌神机中校。
蠕蠕力言为常乐校尉,领太平参议事(随军军师),掌黄天中校。
当时的琅琊郡是徐州一部分,而徐州归陶谦管辖,然后曹嵩就莫名其妙被陶谦杀了。
幽州从西到东,依次有代郡、上谷郡、涿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属国、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
如今对策,不如让部队养精蓄锐,先采取坚守,贼众想战不得,想攻又不能,等其气势低落,然后选拔精锐士卒,就能打败他们了。”
年轻时候的他性格刚直,有大志。后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之后又随张温征韩遂、边章。
这个叙述非常简单,基本只知道三个信息。
他曾被举为茂才,担任过侍御史,中平六年(189年),刘宏去世,董卓入京专权,用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人之言,拜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
后来结果是董卓下令迁都长安,焚烧宫室,诸侯四散,相互攻伐,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不和,他杀死桥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
刘岱打算派兵迎击,鲍信劝阻说:“如今贼兵有百万之众,百姓惶恐震惊,士兵毫无斗志,不可抵挡,我看贼人兵眷混杂,前后相随,贼军中也没有辎重粮草,只是以掠夺维持生计。
第一,曹松在徐州,第二,曹松被陶谦杀了,第三,曹操想复仇。
中平五年(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
于是,曹操就一心想要复仇,毕竟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呀。
至于陶谦为什么要杀曹操?什么时候杀的?怎么杀的?那是一概不知道。
所以曹嵩就举家搬到琅琊避难,也就是从今天的安徽亳州搬到山东临沂的附近。
也就是说,曹操他爹曹嵩离开朝廷之后,先回了自己的老家谯县,董卓作乱之后,山东诸侯联合讨伐,谯县离洛阳比较近,有危险。
陶谦担任徐州刺史时,北面的青州、兖州黄巾此起彼伏,徐州却相对太平无事,百姓富足,谷米屯满粮仓,青州、豫州等地的流民(如郑玄、许劭等)也纷纷涌向徐州。
再说徐州陶谦,他也是挺厉害的,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刺史、议郎。
首先,《三国志武帝记本传》的说法很简单,就是:“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
留人公将军张梁招募军队,坐镇襄平城太平府,管辖玄菟、乐浪郡、辽东三郡。
所以,他不采纳鲍信的意见,坚持出战,结果兵败被杀。
结果这刘岱觉得自己很厉害,董卓他都不怕,会怕小小的黄巾?
简单来说,这家伙得民心,口碑很好,适合种地,但打仗是真不行,后面被曹操各种吊打。
那么,陶谦为什么要杀曹嵩?究竟是谁动的手呢?
其实,曹嵩的死在史书里是一个悬案,至少有四种说法。
但刘贷哪里是曹操的对手呀,要不是他有大义,是朝廷封的兖州刺史,他早就被曹操弄死了。
青州西方是冀州,有袁绍和公孙瓒,南方是兖州和徐州,兖州有曹操和刘贷,徐州有陶谦。
因为初平三年(192年)四月,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杀死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刘岱与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人一同举兵于关东,讨伐董卓,众人推袁绍为盟主。
十万大军从出发新昌,过无虑和望平,伐辽东属国和辽西郡。
三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改变历史走向的意外,比如曹操的爹曹嵩在徐州境内遇害就是这样一个意外。
如果曹嵩不死,曹操可能就不会大举进攻徐州,刘备也没有机会入主徐州。
然后曹操的机会就来了,在陈宫的帮助下,加上鲍信支持曹操,夺取了兖州。
所以后来裴松之用其他的书籍给三国志作补充。
如今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都在张宁掌控中,她放弃走水路去青州,主要是目前造船技术还远没有后世发达,而且去青州,容易被围攻。
可惜,当年张宁带走了青州黄巾的精锐,青州虽然还有黄巾,也乱起来了,但远远没有历史上那样大,也百万之众。
而且,张宁还安排人,时不时渡海,在蓬莱附近收留那些无家可归的乱民,然后回到辽东,不然辽东轻易发展不起来,怎么会有200万众,十万精兵?
这一下就有点尴尬了,刘贷没有死,曹操又有野心,两人还是冲突起来,在兖州打起来了。
所以,如果曹嵩不死,一切历史都可能不一样。
尔后,他听从王朗、赵昱建议遣使进京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刘岱是东汉贤臣刘宠之侄,算是皇室宗亲。
公孙瓒被袁绍消灭之后,刘备如果不入住徐州,他可能战死,也有可能归于袁绍的麾下。
此时的刘备还在平原县呢,是公孙攒的手下,他也是公孙攒的师弟,两人都跟着卢植学过一段时间的。
在原来历史上,他如今应该是死人了。
如果刘备不入主徐州,他很有可能一直跟着公孙瓒干。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东晋、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
她与其子裴骃、曾孙裴子野有“史学三裴”之称。
宋文帝刘义隆认为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于简略,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
裴松之广搜资料,精心撰作,于元嘉六年(429年)写成《三国志注》
曹嵩之死,裴松之在《三国志注》补充引用了两本书,叫《魏晋世语》和《吴书》。
看史籍的书名就是一大线索,因为书名能够很好反映出写这本书人的立场。
《魏晋世语》以魏晋为名,不仅说明了书中的内容的历史时期,也说明了这本书是以曹魏和晋朝为正统。
《吴国》则是三国吴国的官修史书,肯定是以吴国为正统。
陈寿写《三国志》是以曹魏和东吴的关修史书为底本修改的,只有蜀书的部分是陈寿他自己写的,所以《三国志》同一件事儿,魏书、吴书、蜀书的立场和说法有时候很不一样。
魏书的部分肯定是以魏国为立场,所以《三国志武帝纪》和《魏晋世语》的说法基本一致。
只是《魏晋世语》补充了很多细节,说的是当时曹操占领了兖州,有了自己的地盘,就想把老爹从琅琊接过来,还派了一队人马去接应,结果陶谦得知了消息,就派人半路截杀,将曹嵩一家老小全部杀了。
这乍一看还是比较可信,因为细节特别多,比如曹嵩原本可以从后墙逃跑,结果身体太胖了,翻不过去,只好躲在厕所里,最后被杀了。
但是这里有一個最大的问题,就是陶谦为什么要这么做?
陶谦和曹操一直是对手,之前也打过几仗,所以有一定的动机,可问题是曹嵩一直在徐州琅琊郡,为什么早不杀晚不杀,偏偏要等到现在。
唯一可能的解释是陶谦之前一直不知道曹操在徐州,现在知道了,所以派人杀了。
可是既然曹操敢大张旗鼓的去接他,就证明他和陶谦的关系还没坏到那个份儿上,而且陶谦和曹操之间没有私仇,杀了曹嵩可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
除非恨到极致,不然谁会杀人家老爹,大汉可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那便是不死不休呀。
<div class="contentadv"> 像是项羽抓住刘邦的老爹和妻子,他也没有杀,当然,这里面也刘邦的无赖和计谋,还有项羽的性格原因。
还有后来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故意放走曹操,就是怕曹操的儿子曹丕报复。
华容道义放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精彩的戏份,可历史中没有这出好戏。
华容道当然有,曹操也确实是从华容道逃离的,但是关二哥义薄云天放曹操这个真没有。
根据《三国志》中记载,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失败,战船被烧毁,引军从华容道撤退,道路泥泞不通畅,让士兵铺草田路,骑马才能通过。
虽然刘备没能追到曹操,但是还是在华容道放了一把火。
这里出现两个问题,一、刘备是真的没有堵住曹操吗?
二、没追上为什么还放火呢?
首先说第一个问题,他真是没堵住曹操吗?刘备可能根本就没想杀曹操,对于这个时间段杀曹操,孙刘都是有顾忌的,尤其是只有2万人马的刘备杀了曹操。
曹操的势力还在,很容易被报复性打击,谁能保证孙权这个队友会不会卖他,让他单挑曹军。
这要是面对曹丕的报复,这两万人马,一波团战就没了。
第二个问题,人都跑了还放火,有什么用吗?
有用,烧给东吴看,这把火就是告诉东吴,曹操我去堵了,但是这小子跑的比我马还快,没追上。
那么这样一来,把围剿曹操残部的时间省出来,就可以去办正事儿啊,什么正事儿?
当然是抢地盘。赤壁一场大战,曹操大败,趁着这个威势,刘备放完火,回头就把荆州四郡全部拿下。
这样一来,就有了和孙权平起平坐的力量。
而孙权明知道刘备是故意放跑的,曹操也说不出来什么,毕竟火放了就是没堵住人马。
其实东吴也没有去追杀曹操,也在忙着捡地上的装备,只不过没有刘备手快
……
故而,不到万不得已,只要陶谦不傻,他就不会杀曹操的父亲曹嵩。
《吴书》有不同的说法,说陶谦的确派人去了,但不是去截杀的,而是去护送的,结果这个护送的人看见曹嵩太有钱了,临时起意就杀了曹嵩一家,抢夺财务。
简单来说这是一起意外,小说《三国演义》采用的就是这种说法。
但这个说法也有问题,陶谦是没有动机主动杀曹嵩,但是他和曹操的关系也没好到派人护送的程度。
我没有杀你爸爸就好了,还指望我派人护送,不可能!
因为陶谦进攻过兖州,曹操也率兵进攻徐州,两个人本身就是对手。
所以,陶谦不大可能还派兵护送曹嵩。
而《后汉书陶谦传的说法又不一样,它说曹操没有派人接应曹嵩,陶谦也没有派人护送。
纯粹是琅琊附近一个守将见财起意杀了曹嵩一家。
综合来看,《后汉书陶谦传》的说法比较合理,所以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基本就完全采用了这个说法。
但无论怎么样,曹嵩是死在了徐州,这锅你得背呀。
于是,在历史上,初平四年(193年)秋,曹操起兵讨伐陶谦,当时袁绍亦派部将朱灵督三营军相助。
曹操大军先后攻拔十余城,那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然,曹操杀红眼了,开始屠杀平民了,所过之处全都遭到屠戮,鸡犬不留,旧城废址不再有行人。
无论曹操多么愤怒,哪怕死了亲爹,屠杀平民,都是极其可耻和残忍的,是要被唾弃的。
军队打仗,各为其主,死人是正常的,死百万,千万都可以,战场很多时候无对错,都是失败者,只有你死我活。
可对手无寸铁的百姓进行屠杀,这是万万不行的,这是一种极其野蛮的行为,和畜生没有区别。
可纵观历史,有时候往往会出现野蛮战胜文明的现象。
比如说金灭北宋,蒙古灭南宋,满清入主中原。
满清入主中原的时候,那些屠杀,简直惨无人道。
曹操在他们面前,都算是相当文明的,比起来,最多算是九牛一毛那种。
其实古代野蛮战胜文明,只有一种情况下会出现,那就是战争状态下。
什么是野蛮?说白了就是没有底线,没有规则,没有准则,没有道德,没有人性,肆意而为。
简单来说就是你可以用一切的手段去对付敌人,只要能杀死敌人就行。
在战事状态,你这么去搞,自然是占尽优势。
可是战争一旦结束,胜利的一方如果还是这种野蛮的思维,那么他必然会被更野蛮的人所取代。
古代战争时期啊,野蛮的一方在短时间内也许是可以战胜文明的一方的,但是文明最终还是会取代野蛮的。
比如后面,叛唐起兵的安禄山是不是很残暴啊?
他对身边的人每天是非打即骂,不管你是身居什么样的高位。
在安禄山这里都要遭受非人的折磨,就连安禄山的首席军师严庄都经常被他棍棒伺候。
安禄山这个人可以说是集合了那种港片里面反派boss身上所有的特质,太残暴了。
残暴、冷血、狡猾、精明,骨子里很怯懦,对于妨碍他的人下手呢,却是异常的凶狠。
但他因为残暴,野蛮,没有多久被他的儿子安庆绪跟严庄这些人合谋杀死。
……
所以古代的历史,野蛮可以一时战胜文明,但是最终文明还是会取代这些野蛮的行为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马上皇帝在一统天下之后,都会以文治天下,就像是曹操,屠了徐州后,他统治下,就基本没有主动屠杀百姓的现象了。
有一个词儿,叫教化天下,说的就是这样,其实教化也像是驯化。
因为这些开国皇帝他们心里清楚,一个朝代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如此。
只有建立起一套稳定的秩序,臣民百姓都去遵守,不再以丛林法则去管理天下,这个王朝才能够不断的去传承下去。
比如金人南下灭北宋来,金人刚立国之时,战斗力啊,可以用彪悍来形容,对待宋辽这两国的居民也是非常残忍,杀害了不少辽宋的军民百姓。
辽宋当时啊,肯定是比金要文明的多,但是金人在灭掉北宋进入中原之后,他们也开始学习中原王朝的制度跟文化。
到了金熙宗在位之时,金国的朝廷已经基本全部实现了汉人的官制,这个时候金人的朝堂呢,跟以往的中原王朝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金人如果没有汉化彻底,那么他们在中原地区也不可能维系那么长的时间,包括元朝也是一样。
蒙古人虽然实行的汉制呢,不够彻底,可是他们的朝廷制度啊,也还是学习了中原王朝的。
如果元朝人还是在草原时期的那一套,他们估计撑不到90年就得回到草原继续放羊去。
所以,古代战争是野蛮的,往往会出现野蛮战胜文明,但是文明最终还是会取代野蛮的。
这就像是夜幕遮蔽太阳,可太阳一直在!
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野蛮,黑暗,恐怖,永远不要害怕,畏惧,退缩。
光,一直在!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
(https://www.reed81.com/chapter/2292/2292438/114621392.html)
1秒记住读吧无错小说:www.reed81.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reed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