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烽烟再起
第887章 烽烟再起
仍是位于韩陵山的王氏庄园中,整整几大车的书籍被运输进来,王晞亲自指挥着家人将这些珍贵的书籍小心翼翼的搬运进房间中,妥善的保存起来。
“这些南国文事精华,就有劳君侯传播于河北,让诸好学之士都有经术研习。”
在王晞的帮忙之下,李礼成这段时间也在邺城接触了许多关东亲友时流,其中有意向愿意跟随李礼成离开河北前往襄阳的,也都陆续做出了表态,而李礼成便也投桃报李的将这些书籍赠送给王晞。
在邺城的这段时间,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所接触的时流口中得知,相对于杨愔、魏收等正得势的世族文人们,王晞兄弟们算是另一批世族成员的核心人物。
这一批人大多数的显著特点就是不为当权者所重,以及同当权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私人恩怨或者是政见分歧。诸如魏收修史得罪了一大批的关东世族,而王晞的兄长王昕同魏收早年便有不合。还有卢思道的老师河间邢子才,与魏收之间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因为常山王高演的缘故,这些人隐隐以王晞兄弟为中心。而王晞作为高演的心腹,也的确是有要为高演制造声势、招揽人才的意图。
眼下的高演在朝担任尚书令,本身也称得上是位高权重,不过作为齐主高洋的嫡亲兄弟,这身份多多少少也是有些需要忌讳的情况,总不好公然的结党营私。
可如果加上一层学术交流的掩饰,看起来就会顺眼的多,同时也能聚集一批河北世族在其身边,使得高演在朝野之间的声望变得更加崇高。
王晞听到李礼成这番话后也是不免笑逐颜开,连连点头说道:“山南李王襟量雄阔,不愧是名门之后,不只推崇学术,更愿与群众分享。关东经学礼义若能因此更有创新,李王之功伟矣!”
关东诸方学术所传偏重经义,在礼仪方面则就偏弱。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参定各种祭祀典礼对于一个国家的权贵创建也是深有裨益。南朝在礼仪方面的研究和传承可谓是一枝独秀,如果能够得到这一方面的典籍资料的支持,无疑是开创出一片学术新空间。
李礼成此番带来的书籍偏重于各种史籍,那自然是为了给北齐本就纷争不断的修史之事加一把火。除了各种史料之外,相关的礼书倒是也有一部分。
王晞自知如今皇帝陛下对于《魏书》的力挺态度,也不想就此进行什么挑刺攻击,所以便想通过常山王的名义参定各种典礼仪轨。如果事情进展顺利的话,那么无论对于常山王、还是对于他个人以及整个家族而言,都可以称得上是意义重大。
当然他心里也清楚,李伯山作此操作当然不是纯粹的一味好心,估计还是想借此加强陇西李氏对于关东世族的影响,乃至于有着更深远的图谋。
但无论对方有着什么样的意图,都很难直接在北齐境内进行操作。而他则能凭着比较从容的处境,在这当中达成自身的目的,彼此间的这种交流,也可以称得上是各取所需。
不只王晞对于这一次的互动颇感满意,当所有书籍交付到王晞手中的时候,李礼成也是松了一口气。
王氏兄弟想要借此扩大他们在时局中的影响力,自然就需要对这些书籍内容加以编修审定并进行宣扬传播,就等于是台府多了一群在河北义务宣传的旗手。
等到这些来自南梁的学术理论在河北传扬开来,自然会引起广泛的讨论和思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学术理论的缺损和变形,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向源头进行追溯。
就比如随着佛门大昌,大量的佛经典籍便被翻译传播开来,更有痴迷佛学者不远万里的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去取经。相对于万里之遥的天竺,前往襄阳无疑是要近便得多。
等到通过这种渠道吸引到襄阳去的河北时流变多,那么山南道在河北面前自然就拥有了文化上的优越感和同化力。
等到这些书籍交接完毕,王晞便又笑语说道:“这些典籍千金不易,李郎豪赠于我,我虽然笑纳下来,但也不应全无表示。因知李郎归程遥远,若寄以太多钱帛俗货反而会拖累行程。留在此间的亲友,我一定尽我所能的给以关照,李郎不必以此处为忧!”
这本来就是李礼成想要请求的,听到王晞主动表态,李礼成便也连连道谢。王晞虽然不像杨愔那样权势煊赫,但是庇护关照几个低调处事的世族亲友也不算难事。
虽然彼此间交流还算愉快,但李礼成留在邺城也终究是一个隐患,因此王晞很快便又问道:“未知李郎归期定未?”
<div class="contentadv"> “近日倒是在共几位亲友商讨一番,若能速离当然是越快越好。但有几位亲友所处过于遥远,彼此还未通声讯。”
李礼成近日主要还是与定居在邺城周边的亲友接触商讨,但是那些没有定居邺城的便不好联络了。像是远在范阳乡里的卢叔虎,乃是太原公的亲舅,若能一同引往襄阳自然最好,但是范阳距离邺城仍远,没有一两个月的时间难通声讯。
王晞听到这话后便又叹息道:“我并不是厌与李郎交往,只不过圣驾不久之后便要从晋阳回归邺都,届时众随驾大军必也涌回都畿,都畿之内的宿卫警戒要较如今严谨得多。如果能够赶在圣驾回归之前离开,那自然是最好不过,当去不去,恐有余殃啊!”
他作为常山王心腹,当然知悉许多朝情机密,像是齐主高洋几时回京这种需要提前多日便作筹备的事情,也都能在第一时间知晓。
李礼成听到这话后顿时便也皱起了眉头,他也并没有因为最近这段时间的无惊无险便放松警惕,毕竟只要出一次意外,别说他自己小命要交待在这里,最近一段时间所接触的亲友时流恐怕也要罪责难逃。
于是他在离开王晞的庄园之后,便回城与李棠和几名亲友商讨一番,决定还是稳妥起见,赶在齐主高洋返回邺城以前动身离开,至于那些来不及沟通接引的亲友,只能在之后选择一个更合适的时机再作接触了。
这一次要跟随李礼成同去的,主要是他们陇西李氏剩余族众,他的少弟李信则和一个侄子,还有之前没有跟随李裒等一起离开的李倩之等人。
另外还有最早接触李礼成的王松年、王劭父子,太原王氏与陇西李氏姻亲密切,王松年又因谤史获刑,自觉留此恐怕也前程暗淡,不如干脆前往襄阳。
对此王晞还有些遗憾,王松年学养不俗,而且还精于吏事政务,他本来打算等到谤史风波过后将王松年引入常山王门下,但听其人已生去意,便将此意埋藏心内,没有再做流露。
那少年狂客卢思道倒是也很想前往襄阳,但他亲长俱在,也不敢太过任性而连累家人,只能忍耐下来,心里还在盘算着如果从叔卢叔虎也愿意前往襄阳的话,他便可结伴同行。
一行人离开的时候,王晞前往送行,心内也是暗暗松了一口气,为免他们途中遭遇拦截、暴露行迹,王晞还给他们安排了一些躲避察验的手续,伪装成一个僧侣团体。
事实证明这一安排可谓是十分的明智,因为齐主高洋八月抵达邺都之后,很快就在其国中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毁道兴佛的行动,拆毁道观、道士们统统剃度为僧,不准北齐境内再传播道教,僧侣的地位和势力顿时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随着这诏令传播四方,李礼成这一支邺下的僧团顿时更加威风了,行走在北齐境内非但没有获得刁难和搜查,甚至一些郡县官府还殷勤迎送、供给饮食。
因为他们还要前往清河郡,所以也并没有循来路返回,而是离开邺城之后东去,先入清河郡内以访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崔瞻兄弟们还在乡守孝,他们也早被王晞使人告知此事,家族内部进行过一番讨论,决定崔瞻等子弟俱随李礼成离开,只在乡里留下崔之弟崔仲文看护家业。
一行人离开清河之后,队伍规模更加壮大,但是行程却变得更加顺畅起来。关东世族虽然在朝势力偏弱,但是在诸方州郡还是颇为可观的,尤其是过了黄河之后的徐兖诸州,多有亲友任职,对于他们自然也都不失关照。
绕道徐兖继续南下,当离开北齐控制力较强的区域时,除了需要防备沿途盗匪骚扰,来自官方的阻挠便可以忽略不计。一路抵达淮河再沿淮西进,便可顺利的返回山南道了。
只不过在他们刚刚行过下邳的时候,却惊闻江东的南梁又发生剧变,许多之前被遣返南梁的民众又成群向北奔逃。与此同时北齐境内也出现了征集人马、以作战备的迹象。
面对这一情况,一行人只能昼夜兼程的赶路,以期早日抵达安全地点。而就在他们行过寿阳未久,北齐数万大军已经又再次浩浩荡荡的向淮南杀来。
(https://www.reed81.com/chapter/3175/3175248/114743993.html)
1秒记住读吧无错小说:www.reed81.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reed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