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无错小说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章节目录 > 第124章 《国富论》

第124章 《国富论》


王文龙坐在书房之中摊开稿纸,一盅一盅的喝着浓茶,却始终没有动笔。

    虽然知道要写《国富论》,但怎么把百年后英国的作品在这个时代好好阐述出来,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英国于1760年代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国富论》的出版时间就在1776年。

    此书从作为国富基础的劳动到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分工,到因分工而起的交换论及作为消化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价格以及构成价格的工资、地租和利润,整个都是对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过程的观察和分析。

    如果没有英国的工业革命作为观察样本,想要写出来是极为困难的。

    而此时王文龙就是要做这么一个平地抠饼一般的论述。

    这绝非直接照搬那么简单,必须要符合此时大明的国情。

    《国富论》中有大量来自于当时英国社会实践的数据信息,工业革命时代的生产统计资料详细程度远远不是还处于农业时代的大明可以比的,这年头的县城库房也就几个人就要管着全县所有人的生产生活以及税收数据,经济模式基本上还较为简单。

    但是原书之中从客观规律观察出结果的这一叙述逻辑不可以改变,所以王文龙必然要查阅大量资料,并且在实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自己补全一些信息。

    这么详细的数字资料即使王文龙前世看过不少历史书也不够用,好在他现在工作的地方就是布政使司衙门,管着全省税收户口数据,这些数字王文龙还是有条件可以查到的。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写作于工业革命初期的英国,那时面对工业大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自己的生产生活,统治阶级也需要一种理论去理解当时的社会。

    这情况和这时的大明还真有些相像,同样是面对商品经济到来的手足无措,王文龙觉得不少数据应该都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接下来几天时间,王文龙没有立即动笔,而是在和徐学聚表示自己想写一本新书需要查资料并得到徐学聚支持之后一头埋进了布政使司衙门的户册之中。

    这也是这年头写作必须要和官府合作的原因,许多资料都必须要从官府才能弄到。

    自从隆庆开海以来,福建作为拥有对外贸易港口的海贸大省,其实经济结构已经悄然发生改变,福建地少人多,百姓只能做生意谋生,伴随开海之后许多产业已经是出口大宗:武夷山的茶叶,泉州的海丝,德化、建阳的瓷器,全都是在隆庆之后几十年间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其原因自然就是为了出口。

    王文龙特别注意新兴形成的产业集群,特别是泉州海丝生产,他翻了好些记录,把整个泉州丝织品在开海之后重新兴盛的过程记录下来。

    埋首于明代的记录之中,王文龙恍惚间甚至找到了自己前世在大学里写毕业论文的感觉。

    时间一晃就到了四月上旬,徐光启终于要离开福州,而王文龙也选择和他一同北上,这一次却是应了吴山社之邀去参加春末的文会。

    吴山社的书信是前两天来的,原因是袁宏道又从京城辞职了,决定回湖北公安老家隐居,走大运河要过三吴,于是吴山社朋友得知这消息,就号召天南海北的社员一起到江苏去聚会,正好方便接待袁宏道。

    “这些书籍都带上。”王文龙送给徐光启一个大书箱。

    “多谢建阳。”徐光启高兴说道。

    这几天王文龙终于是将《国富论》的资料查的差不多,于是有时间跟徐光启开始讲论西洋科学。

    对于徐光启那些有关于西洋科学的询问,如果放在前世已经大学毕业几年的王文龙或许应付起来还有些难度,可是这时王文龙脑海里却是记得住上辈子所有的教科书。

    很多地方他直接把教科书的内容拿出来给徐光启讲就行,比自己总结的更准确。

    这年代的欧洲传教士也并不是什么通才,许多来到东方传教之前不过是神学院里头毕业的学生而已,所学的内容很多是为了传教而突击练习的。

    在东方人以为他们是饱学大儒,其实往往也不过是在读经之余花费一两年时间专项突击了音乐、绘画、数学、天文等等专业学科。

    实践技术上王文龙或许比不过他们,但是真说起理科水平,这些传教士的上限甚至还不到高中毕业。

    就比如说被徐光启奉为圭臬的《欧氏几何》,其在几何学中的开创性固然可以撑到,但是其中一些定理甚至放到初中数学要求中描述都是不完备的。而那厚厚的一本《欧氏几何》,也没有超出中学的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内容。

    王文龙拿着中学教材跟徐光启上课,顺便还把自己作坊里头的几位工匠叫来一起听,这东西对于以后改进印刷技术也有重要意义。

    但是仅仅是中学内容,就已经够这时的人学习了。

    上了船之后,徐光启还有些恋恋不舍:“只可惜数学的内容还没有同建阳学完,不如我辞了家中的事情就跟在建阳左右学习?”

    王文龙笑道:“难道子先不需要科考?”

    “也不知能否考上……”徐光启有些心灰意冷的说道。

    王文龙耗费半个月时间都只教完了了几何、代数、函数,后续更复杂的概率、统计、方程、数论等等内容根本没机会上,而徐光启已然是感觉茅塞顿开,笔记整整做了一箱,甚至生出想在王文龙身边跟随学习的想法。

    但是王文龙却知道自己没有时间带着这么一个徒弟,他最后将大体内容草草写下,花了两天时间做出几册笔记之后就让徐光启自己回去学习。

    王文龙知道更复杂的数学内容,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有了需求自然就会被人研究出来。

    现阶段对于数学的研究,只要够用,不落后于欧洲太多就行。

    就像现在的福州据说已经有人开始计算更繁复的对数表了,那就是需要大量统计算数的吏员们在发现对数的实用性之后主动进行的工作。

    徐光启突然说道:“建阳,你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只怕已经超出那些欧洲传教士,为何不以此本领著书立说?”

    王文龙笑着说道:“此时理学知识都要在实际应用中才有效果,我等想真正为人所重视,还是要能够掌握资源。”

    徐光启思索,一番颇为认同的点头。

    王文龙这话就是专门说给徐光启听的,希望他几年后还能记住。

    如果按照历史进程,徐光启这次回到松江读书过不了几年就能高中进士,那才是他发挥自己能力的时候。

    在这年代如果让徐光启把所有精力用来研究数学,实话实说,有点屈才。

    就像朱载堉算出了十二平均率,但是没有相应的应用场景,最终落的结局也不过是几百年后被欧洲人从故纸堆中翻出成果,得到无尽的唏嘘与赞许罢了。

    这时代的大明缺的并不是一个著名数学家,而是需要更多能够依靠科技改天换地的人。

    其实徐光启如果考中进士,对他最有用的其实还是物理和农学的内容,物理学可以造枪,造炮,农学可以推广新作物。

    于是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学完之后王文龙又给徐光启加上了高中物理教材中力学方面的内容。

    至于只看那简略的笔记徐光启能不能读懂王文龙也不敢保证,不过大不了那时写封信来,或是徐光启再把问题集在一起走一趟福建互相交流也就是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王文龙很有信心,徐光启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物,绝对有能力学懂这点中学理科内容。

    送行的朋友们帮王文龙把东西装上船,王文龙正要走过跳板,李国助悄悄站到他身边递给他一盒点心。

    “这是国仙给你做的。”

    王文龙一愣,给自己未出阁的妹妹为王文龙送点心,李国柱也是有点恶心。

    见王文龙接过点心匣子道谢,他终于忍不住问:“建阳对我家妹子究竟是什么意思?若是真个情投意合,不如前来说项。”

    王文龙道:“李兄知道我的情况,何况我还和沈家有了婚约。”

    “你!”李国助既生气又无奈。虽然魏天爵已死,但李国仙被他害的也没人敢来求亲了。

    而王文龙也已经讲好婚姻,除非把自家妹子嫁给王文龙做侧室,可李家又始终觉得委屈了。

    现在李旦还在海外,但李国助知道照父亲的性格,李旦多半宁可李国仙一辈子不嫁,也不会做这折颜面的事情,最后很可能就把李国仙送给李家的哪个海主去结亲。

    李国助知道凭妹妹的性格,落个这样的结局,只怕一生都会难过。

    李国助说道:“几个月后我爹要来福州,伱看在我妹妹面上,去跟他把话说清楚。”

    王文龙点点头:“介时我一定去。”

    又想到李国仙,王文龙拿着食盒说:“李兄回去转告二姑娘,王文龙收了她的食盒,万分感激。”

    李国助闻言有一瞬间真是想要动手打王文龙,却又无奈于王龙还真没做错什么事情。

    (本章完)


  (https://www.reed81.com/chapter/3330/3330822/11111037.html)


1秒记住读吧无错小说:www.reed81.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reed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