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拉人下马
第二日,刺杀一事并没有影响到第一批女官的赴任,与向敏中等人的步伐,众人皆有条不紊地开始在东女国搭建具有大周特色的行政体制。
晋国大长公主也不曾闲着,她随同和首辅一道赴州县亲力亲为,倒也不失为一种快速了解东女国的方式。
张永德则将重点转移至了虾夷,并给前线军队设置了最后期限,令其在本月之内,必须拿下虾夷全境。半月后,周军终于啃下了东女国东北部的虾夷,并将其属民限制在了原虾夷一带,令其不可随意进出东女国。
张永德心想,虾夷之民还得妥善安置,待其得到柴宗训的旨意后,再行处置。
当初与和首辅分道扬镳的使团众人,在她们抵达京都之前,便到了西京,待将柴宗训的旨意转述给了高丽掌权人后,就打道回府了,徒留下荀质与申质二人无声叹息。
尽管送出去不少珍宝,可荀质与申质二人对在高丽设立科举学堂与考场一事,始终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果然,无数珍宝最后都打了水漂,两人的筹谋也落了空。
“如今我家族中最有希望登榜之子,已惨遭毒手,而今之计,唯有拉拢其他有可能考中的学子,才能让他们往后能为我们所用。”
“如此行事,能行得通吗?这些人,总归不是我们自己人。”
“右执政多虑了,待他们到了大周,必定是孤立无援,我们好歹也是高丽的掌权之人,他们不会拒绝这份助力的。”
申质听罢,连连点头示意。柴宗训既然不允许考场设置在高丽,自然是有他的考虑,不管是不是看穿了他们的意图,现下都已揭过去了。
遗憾的是,荀质抓了不少人,他们都没有承认杀害了其子。荀质一气之下,一个也没放过,全都杀了。此举对高丽反周势力打击不小,数年内,他们都没有能够重整旗鼓,以致错失了反大周、存高丽的最后机会。
荀质与申质在高丽国内只手遮天的举动,引起了不少朝臣的不满。奈何二人与大周关系密切,杨延昭又是奉了大周天子之命驻守高丽,他们这才投鼠忌器,始终未与荀质与申质起正面冲突,但私底下的争端已经呈现了白热化的状态。
高丽朝局明里暗里的变化,皆没有逃过杨延昭手下人的监视。杨延昭总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最有利于大周的消息,并在暗中推波助澜。
“既然他们想拉荀质与申质二人下马,我助他们一臂之力又有何妨,不过这后果嘛……”
在反对荀质与申质的人中,尤以崔承老、金审言为最。金审言是新近崛起的地方势力代表人物,因在高丽战后任职州牧,务农恤民,甚获时誉,逐渐晋升至高丽中枢。
杨延昭暗中向二人传信,信中言道,大周天子只愿战后高丽,能够迎来一个文道兴盛的时期,并不愿见高丽被权臣掌控,陷入无尽的内乱之中。
杨延昭的话,简直说进了二人的心坎里,他们本就是信奉儒学之人,与那只知道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荀质、申质二人,本就不是一路人。
眼下崔承老与金审言既已通过杨延昭,得知了大周天子对高丽的期许,他们筹划拉荀质与申质二人下马的决心,便又坚定了几分。
这一日,趁着朝会期间,众人一心只顾聆听某位官员向高丽王上奏,今岁的钱粮所得多少、高丽人口增长多少之际,崔承老向左右侍从使了一个眼色,当下,他们就猛地冲上前,将荀质与申质二人,及其核心党羽、心腹给控制住了。
“你们想要干什么?!”
荀质被迫跪坐在地上,大声质问起站在一旁,颇为气定神闲的崔承老等人。
如今细数高丽朝堂,也就只有崔承老能够与荀质作对,他被抓后才第一时间望向崔承老。
年幼的高丽王何曾见过眼前的阵仗,竟被吓得哭了出来,崔承老只好让宫人先将高丽王带了下去。而后,崔承老从衣袖处抽出了一纸卷轴。
“你仗着自己身居执政之位,何时将大王放在了眼里。这里列举了你多年来,与申质贪污受贿、拉帮结派、擅杀朝臣的证据,铁证如山,容不得你狡辩。”
“你们胆敢动我,就不怕周军秋后算账吗?!”
荀质意图挣开束缚,却被摁得更死,头都快贴到地板上了。
“周军如何,还轮不到左执政为我们操心,你还是先担心自己吧。”
杨延昭的到来,绝了荀质与申质的最后一点希望,众人纷纷给杨延昭让出了一条道,让荀质能好好看清楚来人是谁。
“杨校尉,你为何要相助于他们啊,我可待你不薄啊!”
“你说错了,我杨延昭是大周人,大周天子的旨意才是我奉行的最高准则。你与申质二人仗着执政之位,居然还妄想向陛下提条件,让你们家族中的子弟走捷径?你这是把陛下当成什么人了?这回使团远道而来,已明确向我转达了陛下的意思,你们的执政之位到头了。”
崔承老不顾还沉浸在此变故中没有反应过来的二人,命人将他们押入了死牢。
朝堂之上,荀质与申质二人的团伙也被逐一清了出去,高丽大权终于又回归到了崔承老一帮正经儒臣的手里。
“多谢杨校尉助我高丽铲除此等祸国殃民的佞臣,请受我等一拜。”
杨延昭忙扶起崔承老等人,他只是一介校尉,何敢承受他们如此大礼。
“万万不可!这也是我们陛下的意思,陛下只希望高丽接下来能够好好布学、兴武,早日恢复至战前的状态。到那日,我这帮兄弟也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崔承老等人听罢,皆热泪盈眶地面西而拜,感谢柴宗训对高丽的眷顾之心。
荀质与申质二人一看就是精于算计之辈,如果没有利益交换,不可能会一心一意地替大周办事。此前他们极力促成英烈碑一事,就是想要拿此事向张齐贤讨人情,让张齐贤给他们当传话筒。
崔承老等儒臣,只需对他们晓以科举之利,他们便会对大周有求必应,致力于成为大周在海外宣扬儒学的圣地。这对于穷其一生钻研儒学经典的人来说,是最具诱惑力的条件,也是最好的认可。
高丽儒臣当权,定不会允许武将当道,杨延昭那么说,不过就是表面的恭维之语。日后,只要高丽始终拉不出一支拥有实际战斗力的队伍,杨延昭及其手下的周军,就能在高丽横着走。
“诸位往后有事,尽管来寻我,我无有不应!”
(https://www.reed81.com/chapter/3442/3442312/11110978.html)
1秒记住读吧无错小说:www.reed81.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reed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