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土地图册
春闱之后,便是春耕。李世民每年都要参加春耕的大典,而且还常常亲耕于籍田,常去籍田中查看年景,决不因其他政事而耽误农时。
可今年的春耕,却让李世民的耳朵塞的非常厉害,一些去地方的监察御史的奏疏,让他很不舒服!
什么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什么宿豪大滑,横恣侵渔,致有半价倍称,分田劫假,于是弃田宅,鬻子孙,荡然逋散,转徙就食,行者甚众。
甚至有些地方官员、富豪,还得了什么“地癖”,“多田翁”的雅号,表示他们对土地有无穷无尽的胃口。
这是什么,这是土地兼并,大唐在对非法买卖和占田过限,可都是有严格的律法的: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答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若于宽闲之处者,不坐
魏征对雷声大,雨点小的惩罚措施表示不满,同时也为大唐土地政策的将来担心。他在奏疏中这样说:强者以才力相君,弱者以侵渔失业,人逃役者多浮寄于阊里。意思是说,普通百姓很难应对突然的灾难,没有办法,只能把土地卖掉,而如此,土地便逐步为豪强所得。
而且,魏征还特别指名,历朝历代的灭亡,都逃不过无法抑制的土地兼并,老百姓承担不了赋税,便要卖田,没有吃的便偷盗,偷盗不成便劫掠,小股为贼,大股为盗,汉末的黄巾贼,大多都是这么来的。
都说大汉王朝强盛,即便是到了东汉末年,依然能吊打四夷。可魏征提醒李世民看看,百万黄巾军,他们对大汉,对刘家是不是彻头彻尾的仇恨。
因为大汉抑制不了豪强,致使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以至他们流离失所,所以他们恨朝廷,所以张角振臂一呼,才从者如云。
在魏征看来,土地兼并的问题,比出了一个昏君还严重。因为有昏君,毕竟还有忠臣,而百姓手里没有土地,那才是真正亡国的大祸。
是,现在看来,这种情况不多,也只是小事,朝廷大可以下几道诏令,收拾几个人典型,杀鸡儆猴,把这事掩盖下去。
但治国讲究的就是实事求是,不是掩耳盗铃,粉饰太平。今天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子孙后代怕是眼睛都合不上了。
魏征说话,从来都是刺破为主,经常让李世民下不来台,这次也不例外,搞得皇帝三天都吃不下饭,骂了无数次田舍翁。
可骂归骂,李世民还是觉得魏征说的有道理。今天的小问题稀里糊涂的处理,那就难免有人心存侥幸,时间长了,自然就尾大不掉了。
他是个励志要把大唐推向历史新高度的皇帝,所以自然不能稀里糊涂的过,更不会粉饰太平。是以,命群臣上书,如何才能有效的限制的土地兼并。
臣工们上书的内容大同小异,多数都是惩罚的手段,卖了多少,怎么罚,如何让他们不敢买。老实说说,看到这些,李世民很是牙疼,因为他知道这些政策施行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直到他看到东宫詹事府少詹师上官仪的奏疏,他才来点精神。上官仪认为,限制买卖是没用的,最有些的办法,是编造一部土地的详细的账册,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摸清土地的地权、清理了隐匿,也为赋税打下来基础。
他认为应该以村为单位,建立图册,将每块土地编号,标注上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土地亩数以及土地等级,还把每块土地形状绘制成图。
一村一本,一里一本,把各块土地,经过丈量呈报后,按照一定顺序编号,绘成分图,每份分图详细记载了地块名称、类别、面积等项,以及永业人籍贯、姓名、土地的形状都勾画出来。合各乡之图,而成一县之图,县图汇总之后,逐级上报到户部,户部则汇总各地上报的土地数量,据此以征收田赋。
李世民把上官仪叫来,让他仔细说说,这土地图册到底能否真的抑制土地兼并。
而上官仪认为,那些大户为什么爱卖地,是因为他们买了土地,也会想尽办法,用尽手段逃避税赋。
但若是逃避不了税赋,他们还会买那么多地吗?
要知道,一个成丁可以获得一百亩的土地,其中包括口分田八十亩和永业田二十亩。
一年到头,除去各项赋税和开支的,剩下的东西够糊口就算不错了,那里还有多少剩余,家里若是人口多得,怕是连饭都吃不饱。
大户是不可能自己种田的,他们需要佃户来种。而雇佣佃户他们也要花出一笔开支,如果逃脱不了赋税,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他们还能把原地主那点可怜的收益纳入囊中。若是赶上灾年,佃户吃,朝廷要税,地头里是毛都收不到一根,他们可还是要赔本的。
总得来说,只要朝廷把土地丈量清楚,绘图准确,不管土地如何流转,赋税都要落实在新地主上。只要朝廷的税,收的公平合理,那富户的利润就薄了。与做生意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利不大,还容易赔本,那就没什么人干了。而因此,富户失去了与百姓争夺土地的兴致,土地兼并的问题便可得到大大的缓解。
“那官员勋贵?”
官员勋贵,依据国法自然是不需要纳税的。但朝廷也有制,他们拥有的土地是有定数,公爵侯爵应该拥有多少,几品官员应该拥有多少。
如果觉得不够用,非要再买,也可以。但多出了的土地,那就是依律纳税了。如果出现官官相护逃避赋税的情况,那便是三法司的事。
李世民捋了捋胡子,长叹一句:“卿之所奏,有私无私者,皆无可挑剔。”
“朕算是明白了,高明为何将卿一日连迁九级,卿之才,可为卿相。”
.........
(https://www.reed81.com/chapter/3645/3645525/51086984.html)
1秒记住读吧无错小说:www.reed81.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reed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