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无错小说 > 大明:寒门辅臣免费阅读 > 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海盐难(二更)

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海盐难(二更)


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海盐难(二更)

十六至六十,属于正丁。

十六以下,六十以上属于“小老不事”的年纪,都不在簿册之上,年小的不录簿,年老的簿上除名,不需要负担课役。

但是——

古代没出生证明,你十八了,说十五,只要不是严查,也没人会深究,可这东西经不起盘问与揭发,毕竟公开了隐匿丁口是个罪,万一被隔壁老王给举报了,那也是不好受。

官府不知道你儿子几岁了,周围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啥时候生的,啥时候会喊爹的,这么小一个圈子,这么点事,大家自然都清楚,乱来的情况并不多见。可如果说你今年十二,官府说你已经十六成丁了,需要录入簿册负担课役,那你就没办法了,官府说的,你总不能告官吧?

对于一般百姓,知县也好,知府也罢,通常不会使用这种手段,不是没利可图,而是这法子太笨拙,操作麻烦不说,还容易惹出乱子。

这事不能公开了办,你不能站门口贴大字报,写上“以后十二岁开始负担课役”之类的话,欺负某一户人家时,你可以单独这样做,可这样做也没啥好处,多一丁,才捞多少好处,税粮时淋尖踢斛,就是把斛踹飞了,一年也赚不来半两银子啊。

费心费力没收益,所以地方上通常不会在年龄上动手脚,提前退休个半年,也没人说你啥。

可盐场就不一样了。

盐场创造价值的东西是盐,这东西不像庄稼,一年两茬,盐弄出来,那就是利益,产盐越多,那利益越大,交够朝廷要的,那余盐就好操作了。

看着颇有底气的郭临川,顾正臣笑了,点了点头,指了指两个孩子与赵瓜、王海四人,对林白帆道:“让人将他们的家眷找来,分开了问,问一问他们都多大年纪了,出生年份,月份,问之前先讲清楚,虚报年龄——有罪!”

“莫要恐吓,更莫要伤人。若是招供出来的年纪不符他们所言,那就将他们的邻居的灶户提来,追问旁证。这样一来,若是对上了,没差错,那就说明郭提举是真的重规矩,只用正丁。”

林白帆领命而去。

郭临川手微微一颤,旋即恢复如常。

张寻脸色煞白,刘十二嘴角抽动。

赵瓜老脸上的皱纹更深了,两个孩子也明显没了刚才说话时的底气,眼神躲闪,似乎在畏怕着什么。

顾正臣看向盘铁,对赵瓜道:“刚刚为何出声拦我?”

赵瓜心神不宁,看了看郭临川,有些紧张地回道:“这灶下的火刚熄了不久,盘铁很是烫热,若是伤了官家,我们也会被惩罚……”

顾正臣看向盘铁之上,上面析出了一层白花花的晶体,伸出手,在盘铁之上感受了下温度,随后手指点了点上面的盐粒子,放在口中品了下,问道:“盐沙在哪里?”

“那——”

赵瓜指向一旁的木桶。

顾正臣走了过去,看着一桶桶的褐色液体,问道:“你们管卤水叫盐沙?”

赵瓜点头。

顾正臣看了看,言道:“做一盘铁的盐让我看看。”

赵瓜又一次看向郭临川。郭临川心情不好,恼怒地回道:“定远侯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看我作甚!”

赵瓜这才应下,安排人扫去盘铁之上的盐。

二十灶丁,分工明确,有人从一旁搬过木柴生火,有人检查盘铁,有人搅拌卤水,有人拿起了铲子站在盘铁不同方向。

林白帆盯着盘铁看了看,言道:“侯爷,这盘铁有很多裂纹,该不会是坏了吧?”

顾正臣走到屋檐下,言道:“这不是坏了,而是被刻意分开。刘总催,这盘铁分成了多少块?”

刘十二叹了口气,回道:“十块,两个灶丁分管一块。待到需要煎盐时,二十个灶丁将十块盘铁拿出来,拼凑为一个完整的盘铁,然后拌泥嵌缝,使用芦辫拦围,这才能煎盐。”

严桑桑问道:“这盐制造出来,很麻烦吗?”刘十二点头:“确实十分麻烦。”

顾正臣看着忙碌的灶户,轻声道:“你应该听说过,宋时有个诗人名为柳永。”

严桑桑蹙眉:“夫君可是说那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柳三变?”

顾正臣叹了口气:“那柳永的诗词里不只有风月,还有这灶户,他在《鬻海歌》里,这样写道:‘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要制盐,何止是麻烦二字可以说得清楚。”

郭临川、张寻等人听闻,默然不语。

海盐制造的工序不少,需要选择亭场,也就是一块空地,需要清理干净杂草,敲碎土块,整得平坦,利用潮涨潮落引海水进入亭场之内,有时也需要配合人工方式运输海水至亭场。

之后每天清晨,都需要将草木灰撒到亭场中,通过草木灰来吸附海盐。到了下午时,将粘附有白色小盐粒的草木灰收集起来,然后铺洒到亭场的灰坑里,灰坑底部有管道和卤井相通。

灶丁需要舀海水浇灌草木灰,淋下来的卤水(即高浓度的海水)便会顺着管道流入卤井之中,卤井里的水打出来,便是所谓盐沙。

将卤水装桶里面送至这团房之中,拼凑盘铁,将卤水倒到盘铁之上,起火煮卤,待卤水将干时,投入皂角数枚,卤即结晶成盐。

整个过程费时费力,并不轻松。

“这一盘铁烧下来,可以得多少盐,一天烧几盘?”

顾正臣问道。

刘十二回答:“这是大盘铁,一盘可得三百至四百斤盐,昼夜不停的话,可烧五盘,制盐一千五百斤至两千斤,差不多两个半时辰烧一盘。”

顾正臣盘算着。即便是按最高两千斤算,一个昼夜只能烧四大引。

一团二十人,一年的盐课是一百六十大引,这样算下来,至少需要四十个昼夜才能凑足盐课,不熬夜的话,大致是八九十天,近三个月,

而这仅仅只是煎盐一项的时间花销,没算其他工序。

卤水倒在盘铁之上,随着温度增加,盘铁之上热气腾腾,周围的温度随之升高,汗水从灶丁脸上不断滑落,可忙碌的人没停过。

大明一年要吃掉五六亿斤的盐,而这些盐的背后,是无数人看不到的、一代代悲苦的灶丁!


  (https://www.reed81.com/chapter/3752/3752639/17794228.html)


1秒记住读吧无错小说:www.reed81.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reed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