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无错小说 > 来造反呀,开局六个土匪大舅子最新 > 第286章 迁徙大军,人口暴涨

第286章 迁徙大军,人口暴涨


青州,幽州,顺州,三州之地,恰好接壤。

这是连成一片的地域,有山有河也有大量平原,所以从农耕角度讲,这地方是适合生活的家园。

只不过以前由于靠近边境,遭受一百多年的狼族侵扰,百姓们哪怕再怎么努力劳作,终其一生仍旧是活的苦不堪言。

没有强者庇护的地方,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啊。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终于有强者站出来,挺起他坚硬的脊梁,宛如一棵擎天大树,开始庇护这片苦难之地。

杨氏,杨氏,来自青州的杨氏,收回了汉人失去一百多年的两个州。

当这个消息传播开来之后,整个北方的百姓欢欣鼓舞,尤其是那些靠近草原边境的地方,老百姓甚至激动的跪在地上大声痛哭。

古语曾言,贩夫者,并无家国之心,这话也许太偏颇,但说的也是现实,老百姓由于学识和眼界问题,确实不容易滋生出家国大义。

只不过,话也不能绝对……

老百姓或许不懂什么大义,但他们是最懂生活艰难的一群人,因为他们亲身体会过什么叫磨难,因为他们经历过一百多年的侵扰。

靠近边境,常受袭杀,狼族每年两次打草谷,宛如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

说不定哪次打草谷的时候,狼族弯刀就架在了脖子上,一刀,头断。

妻子被糟践……

孩子被虐杀……

边境百姓的悲苦,只有他们才体会。

所以,他们渴望庇护!

所以,他们向往强者!

也所以,当杨氏收回两州之地的消息传开时,他们才会激动的跪在地上大声痛哭。

终于,有强者庇护了。

终于,可以好好活着了。

对于最底层的民众而言,他们祖祖辈辈的渴求不多,想要的,仅仅是能安安稳稳活着而已。

他们不怕辛勤劳作,他们擅长吃苦耐劳,只要能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他们愿意全家老小都扎根下去,祖祖辈辈再也舍不得离开,再也舍不得离开……

现在,这种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有了!

于是,整个北方忽然掀起了迁徙大潮!

去青州,去幽州,去顺州,或者,去河北路下辖州域也可以。

凡是杨氏执掌的地盘,都是百姓迁徙的目标。

只不过最上佳的选择肯定是青州,因为那里是杨氏最先起家的地方,据说那位胸怀苍生的杨相公,他的老家就在青州的泾县。

想要迁徙泾县,已然不敢奢想,据说那里早就已经迁满了住户,小小一个县域竟然有三十万人口。

真是让人羡慕的发狂啊,羡慕那些能迁入泾县的人。他们在杨相公的乡土安家落户,受到的是整个杨氏最强大的庇护。

可惜再怎么羡慕也没有意义,泾县这个核心圈已经迁满了。

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杨氏庇护的其它地域。

首选青州,青州共有六个县,除去已经无法迁入的泾县,还剩下五个县域可以迁徙。

于是,第一波迁徙大潮席卷……

聪明的人,提早动身的人,抢在了前头,抢到了机会,这五个县虽然比不上最核心的泾县,但却是靠近泾县的第二核心,所以百姓们蜂拥而来,拖家带口的迁徙奔赴。

五个县很快就迁满了。

其实,不能算是满,因为,每个县只落户了十万人……

据说是杨相公麾下的官员们多方考量,通盘计算这五个县可以保证民生的底限,经过几次三番的激烈争辩之后,最终由杨相公亲自拍板定下数额。

每县,允许迁入十万,五个县,恰好是五十万。

晚来的百姓很苦恼,不免会滋生各种抱怨,毕竟他们拖家带口长途跋涉,一路上熬过了无数艰难艰辛,想不到只因为晚了一步,竟然就失去了落户的资格。

自古以来的底层民众,很可怜,但是,也是最容易滋生抱怨的。

抱怨如果无法及时化解,很容易就会酝酿成怨气,一旦大量百姓心怀怨气,则又容易引发不好的事端,比如,被某些有心人挑拨怂恿……

幸好,杨相公麾下的官员们早就预料到这种情况。

所以当五个县停止迁徙落户的当天,五个县同时在界碑之处张贴了告示,并且各县衙门全都派出大量书吏,不断在迁徙大军之中宣读告知和讲解。

“乡亲们,乡亲们,抱歉呐,先对大家说一声抱歉……”

“你们千里迢迢而来,选择我们县域想要落户,说实话,我们作为本县的书吏感觉荣耀无比。”

“但是,但是,真是没办法啊!”

“我们想把大家都落户,可我们得考虑将来的民生。”

“你问我民生是啥?”

“这个问题问的好啊!”

“民生,是咱们杨相公最先说过的词,大体意思是说,百姓的各种生活所需和涉及诸事。”

“如果再具体一点,比如具体到养家糊口上面,那么民生也可以理解为,某个地方能不能让咱们平头老百姓养家糊口。”

“老话说的好,地有一垄,养民五十,而一个县域能够用于养民的土地,哪怕再怎么努力开荒也是有上限的。”

“这就导致了我们不能无限制的同意迁徙落户。”

“否则的话,人多,地少,这一辈也许还能勉强养民,下一辈人口变多的时候该咋办?”

“杨相公的目光长远,他不愿意百姓的下一代没地可养,所以才在此时就定下尺度,每个县只允许落户十万人。”

“乡亲们呐,真是对不住,我们县原本就有三万多人口,再加上刚刚迁徙进入的十万人,这已经压力很大了,只能请大家另寻别处。”

在古代,安民告示属于官方文书。

但由于老百姓大多数不识字,所以最终的告知还是要靠书吏。

很显然,这些书吏们都经过了统一的训练。

以前云朝那种欺民压民的情况没有了,换成了和颜悦色并且尽心尽力的解释。

甚至,这份解释任务被列入考核。

所以,书吏们纷纷绞尽脑汁发挥自己的劝说本领。

“乡亲们呐,请继续听我说……”

“说心里话,我知道大家肯定有怨言,但是,请你们先不要把怨言化作怨气。”

“杨相公他体谅大家长途跋涉的艰辛,也体谅大家拖家带口迁徙的不容易,尤其是你们一路走来,粮食肯定消耗了不少……”

“所以杨相公专门下令,传令我们所有的州县,凡是有百姓晚到不能落户者,劝离之前先要给提供一顿施粥。”

“听清了,从现在起,连续三天,我们柳河县将会在界碑处搭建两百个粥棚。”

“县库拿出库粮,县里十三家大户也各自贡献一座粮仓,无论这三天之内消耗多少粮食,我们柳河县一定要把粥棚敞开着……”

“杨相公有令,不限吃,不追问,不苛责。”

“只要任何人说一句没吃饱,就可以端着碗一直领施粥。”

“直到三天之后,粥棚才会关闭,而这三天的不限量施粥,必然会让你们攒足了体力,那么,就可以重新奔赴迁徙之路。”

“柳河县如此,其它四个县也如此,因为我们同属于青州治下,都是杨相公所掌管的县域。”

施粥!

连续三天!

而且不限量!

当这个消息被书吏不断宣告后,拥集的大量百姓无不感觉惊喜。

他们之所以在心里有怨言,正是因为长途跋涉消耗了粮食,原本以为可以在此落户,但却因为晚到没有了机会,而想要再去别的地方,必然又要在路上消耗粮食。

底层民众,穷困潦倒,因为担心粮食不够继续迁徙,所以才会在心中滋生出怨言。

现在,书吏们告知可以吃施粥,并且,连续不限量的允许吃三天。

这是何等仁义之举。

这是尽量让他们攒足体力啊!

人心都是肉长的,这种仁政岂能不让百姓感激。毕竟杨氏不欠他们的,反而是他们主动迁徙而来。

说句不好听的话,杨氏就算不搭理他们也可以,甚至直接驱逐离开,从法理上也说得过去。

百姓刚刚滋生的那一点怨气,因为杨一笑的仁政被及时化解。

而书吏们及时把握机会,趁机又补充了更让百姓感激的一个仁政……

……

【今天第一章到,老规矩三千多字大章,这一段是稍微过渡剧情,大家可能感觉平淡点,但是,写书就该如此,高潮过后是铺垫,否则后续没法写了,很容易写成那些无脑狂堆一路到顶的烂作品,鉴于此,山水宁愿铺垫一下,诸位大手子以为我这个想法对不对?】

……


  (https://www.reed81.com/chapter/3760/3760164/3059565.html)


1秒记住读吧无错小说:www.reed81.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reed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