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一本东京梦华录与清明上河图,李白与苏轼的颠覆对决
天幕结束,系统私信界面跳转在秦朝时空。
正提桶跑路的张良:“我***”
正蹲大牢的萧何:“……”陷入沉思…
风中凌乱的少年韩信:“啊?”
而另一边正期待私信机会的刘邦:“????私信呢??”
“……”
……
宋朝。
赵匡胤向天幕问了关于北宋的问题,深吸一口气,他手指点击对方转发过来的视频。
一对男女对话声响起,女声好奇询问道:
“你说这大宋到底是什么样?”
“一本东京梦华录,一张清明上河图,大宋很美…”
入眼是繁华喧嚣的东京街道,百姓们熙熙攘攘一片热闹,高空视角缓缓拉近于皇宫。
“宋朝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商业的朝代,国家一切的经济政策几乎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如何从市场中获取更多财政收入。”
“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的稳定,是宋朝君臣共同的治国追求。”
“都城开封时称东京汴梁,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的大都市。”
“城内的大酒楼不胜枚举,每到夜晚街道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瓦肆勾栏,酒楼茶坊笙歌不停。”
“开封城的盎然生机,被一位叫孟元老的人记录下来了。就在崇宁二年,孟元老跟随做官的父亲来到都城。”
“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他记下了皇城里的金银财布交易,他记下来清明时节的出游。”
“他还记下来元宵节金光灿烂的灯山。很多年后,已身在南宋临安的孟元老将自己的十卷书取名为《东京梦华录》”
“在唐帝国崩溃后,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赵佶的先祖赵匡胤则在这场乱局中崛起,建立了宋朝。”
“虽然打下江山的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但五代十国之乱让他对武人当政十分警惕。”
“他的弟弟赵光义接任皇帝之后,进一步确立文官政治,宋朝从此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
闻言,赵匡胤心下一沉,想到之前网友弹幕评论,心顿时提紧生怕下一秒听见什么不好的消息。
“赵佶更是一个禀赋纯粹的文人。他尤其关心这个国家的精神建设,重视文治的宋朝立国之初就降低了科举考试门槛。”
“一旦及第就可以直接出仕为官,赵佶想要把所见所想的一切美好都绘成图画,传于后世。”
“他设立并亲自掌管翰林院图画院,招收了一批隐藏民间的英才。到翰林画院学习的人有六个专业方向可以选。”
“传统界画一门专门描绘建筑和市井,其中有一个学生名叫张择端,他创作的传奇画卷名为《清明上河图》”
“这幅长528厘米,宽24.5厘米的绢本长卷,精准绘制了清明时节开封汴河两岸热闹景象。”
一幅长卷清明上河图在赵匡胤眼前缓缓展开,他瞳孔放大向前走了一步,多么安居乐业的景象…
那是他大宋的文化啊!
“后世将其奉为神作,认为他高简苍劲超妙入神。”
“一生执着于美的赵佶亲历了漂亮的大宋,见到了漂亮的画作,写出了漂亮的瘦金体,烧制出了不可方物的天青色。”
所有文化美好在宋太祖面前一一闪过,那是言不可说的震撼人心,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
看到这里,赵匡胤被提紧的心稍稍松懈,然而下一秒讲解员的话语一顿,热闹繁华视角逐渐拉远。
“只是时间好物不可监牢,彩云易碎散琉璃脆,眼前的一切如瓷器般精致,也如瓷器般脆弱。”
“宋朝的北方是契丹人的辽国,宋辽之间打了二十五年仗后,坐下来和谈约为兄弟之国。”
“这个被称为澶渊之盟的约定,带来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靖康元年的正月,金朝大军南下渡过黄河,直逼北宋的都城开封。”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难守卫,在冬天来临的时候,金军光攻进开封城……”
“公元1127年,已成为俘虏的赵佶和儿子赵桓被要求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随大军一同离开京城。”
“后世有人用弱宋来形容那个王朝,但也有学者评价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水。”
“赵佶的千里江山,只剩了半壁。”
“荒唐!”
“简直太荒唐了!!”
如果前面是给宋太祖编织的一场美好,那么最后就是给他致命一击,深深被拉下悬崖。
由于赵匡胤事先叫大臣在外等候,而是自己一个人在殿内观看私信,外面的人也不知发生了什么。
只听见官家愤怒咆哮的声音传来,大臣们吓得跪地纷纷劝谏。殿内瓷器碎裂声刺耳,赵匡胤的心却是一片冰冷。
国家富而不强就是原罪。
难怪……北宋。
他最遗憾的就是死前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如今得知江山只剩半壁,像刘家西汉东汉那般。
自己杯酒释兵权难道做错了吗?
“……”
不,他没做错!
错的是过分重文轻武的人,赵匡胤咬牙切齿,想杀赵二的心都有了。
不久之后,赵光义的官职被撤去,被禁足在皇宫眼皮子底下。宋太祖打算等知晓清楚大宋历史,再对赵二下处决。
这次哪怕是杜太后来劝都没用。
“母亲就好好潜心礼佛吧,朝堂的事就莫要插手了。”
“你……!”
不等杜太后说再多,赵匡胤转头向侍女呵斥:“还不快送太后回宫休息!”
“好、好的官家!”
……
【苏轼与李白的巅峰对决,谁才是千古第一才?#古诗词#国学文化#诗词】
苏轼写相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李白写相思: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苏轼写豪气: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李白写豪气: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开始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李白写诗荡气回肠,也有人则认为苏轼写的更高级。
而唐宋之前的朝代:
“好诗啊!”
“各有各的风范!”
“快记录下来!不知完整诗句得有多么惊才绝艳!”
(https://www.reed81.com/chapter/3893/3893703/20424793.html)
1秒记住读吧无错小说:www.reed81.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reed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