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要插上大明王旗!
闻旨,徐辉祖、耿炳文等一众武将勋贵,连忙整理仪容,走入御书房内。
外面。
众臣如同炸锅了一般,纷纷议论起来。
刚才设立政务处的事,可谓是石破天惊。
虽然大家早猜到新皇登基,必定是要革新吏治的。
却也没有想到改的幅度会如此之大。
政务处成立,从此朝堂不再只有六部。
整个权力架构完全改变。
再加上地方上派驻巡抚和巡按,成立省治,统合三司,如此之大的变化,说是翻天覆地,亦不为过。
许多大臣心里早已盘算起来。
新皇这一系列的变革,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朝堂上官员的职位数大大增加。
自己或许能挪一挪位置,再上一个台阶了。
此际新皇再召武将勋贵进去,莫非又要征伐哪里了吗?
可是,新皇昨日才向女真三部宣战啊!
众人皆有些惊疑不定。
唯独刚才进去受封的杨荣,杨士奇等政务大臣,彼此对望了一眼,皆隐隐有了一些猜测。
新皇让他们处理政务,却明言除军国大事之外。
此时再召武将勋贵,应该就是要商谈军国大事了。
御书房内。
朱允熥的目光,缓缓从徐辉祖、耿炳文等一干武将身上扫过。
他对这些人并不陌生。
此前在大明军事学院,他们都曾拜朱允熥为师,听过他上课,乃是他的学生。
“当年皇爷爷设五军都督府,作为大明的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
“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于兵部。”
“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
“待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则各回卫所。”
“如此一来,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将不专军、军不私将,以确保朝廷对军队的绝对掌控。”
“皇爷爷天纵之才,千古一帝。这个制度,极为完美。”
朱允熥顿了顿,接着道:“然各卫所之军,长时间屯田,脱离战事,已渐渐腐化变质。”
“故朕还没有登基时,便以储君的身份,对卫所军进行了裁撤和变革,并设置大明军事学院,整编新军。”
“如今,新军的规模已日益壮大。”
“但原来的卫所规模庞大,虽经裁撤,数量仍然有不少。改革日后还要继续推进。”
“朕以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朝廷有文武之分。”
“以文制武,此弱宋之根源。”
“此前,朕在大明军中推行双主官制。”
“但双主官中的两名主官,皆为武官。”
“各军如此,朝堂亦然。”
“朕刚才已下旨,设政务处总揽政务。”
“现决定撤五军都督府,设军务处,总管全国军务。”
“军政分治,各司其职。”
几人闻言,又惊又喜,徐辉祖忙躬身问道:“陛下,却不知这军务处,与原来的五军都督府,有何不同?”
几人皆同时望向朱允熥,这亦是他们心中的疑惑。
朱允熥淡淡笑道:“朕不是说了吗?军务处总揽全国所有军务,除接管原来五军都督府的各项权力外,从前归兵部所管的征伐,镇戍,训练,以后皆划归军务处管。”
“从前由吏部考核、升迁的将领,往后亦由军务处商议,报朕审核批准,不再交付吏部。”
“从此以后,大明朝廷文归文,武归武,互不挟制。”
呼!
呼!
呼!
几名勋贵武将的呼吸声,都明显变得粗重起来。
哪个武将愿意文官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呢?
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朝廷的规制,就是以文制武。
此前虽然五军都督府掌管全国军务,但只有统兵之权,没有调兵权。
要调动军队,还需要兵部发印信。
更重要,则是下面各级军官的升迁,任免,考核,论功……虽然都是由统兵的大将上报朝廷,可最后能不能通过,却是由兵部和吏部的事务官讨论决定。
尽管大多数时候,兵部也罢,吏部也好,都会依照上报的名单行事,可有时候,也会被卡住,甚至是故意为难。
对于他们这些有资格面圣的高级军官,兵部和吏部当然不会从中作梗。
也不敢那样行事。
可对下面的中低级军官,便完全不一样了。
有些时候,有些将领明明军功和资历都熬够了,可真正要升迁的时候,还要将领本人来京城活动活动,走走门路。
对此,武将勋贵们虽然早已十分不满,却无计可施。
毕竟,这是朝廷的规制。
直白点的说,就是皇帝故意让文官们来插手管武将,考核武将,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如今听到朱允熥说以后文归文,武归武,互不挟制,他们又如何能不欣喜若狂呢?
徐辉祖却是微微皱眉,道:“陛下就这么放心,将军权都交给武将吗?不需要制衡吗?那日后岂不是连兵部也要裁撤?”
兵权非比其他。
没有一个皇帝会放心的将兵权都交给下属的将领,而不做任何分权制衡。
这等于是皇帝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给统兵的将领了。
历史上敢这样做的皇帝,恐怕也只有刘禅一人。
军权全交给了诸葛亮。
除此之外,便是皇帝早已被权臣架空,出于无奈。
“军务处统领全国军务,而不是某一个武将统领全国军务处。”
朱允熥威严的声音响起:“军务处下面,再设参谋处,吏官处,都察处,情报处,后勤处,武器处,训练处,征兵和退役处,刑事处,法务处,审计处、机要处等各部门,分别负责军队的调动,官员的任免与考核等各项事务。”
“凡军人有不法事由,都察处负责都察,弹劾,刑事处逮捕审理,法务处审判,以军法论处,与外面的刑部,法部,都察院皆再无关系。”
“兵部的职权,会进行调整。”
“一是负责征募兵士。卫所制改革后,大明军队的兵士,将从民间征召,这需要地方官府来组织进行。”
“兵部作为政务处的下属部门,正好可以协调处理此类工作。”
“二是负责统筹士兵和将领退役之后的安排。”
“士兵退役,会视军龄给予钱财补助,或在官府衙门安排差事。”
“武将自军中退出,则要么致仕,要么转任文官,亦由兵部负责此项事务。”
“三是负责协调军队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处理双方的交叉事务。”
“除了上述三项,若朕有特旨,可临时再给兵部委派任务。”
朱允熥心中早有了通盘的考虑。
文归文,武归武。
目的就如他前面所说,术业有专攻,不能让外行来指导内行。
军国大事,让一群完全不懂军事的文官指指点点,简直就是开玩笑。
另一方面,军政分开,只有皇帝一人分治两处,也可以互相制约,防止出现权臣。
至于说将领专权,确定双主官制后,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
军务处设立后,军务处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军事指挥机构。
内部有完善的军令军政以及监督系统,彼此之间就能制约和平衡,而不会让一人独大。
并不需要外界的官员再介入。
况且,真要安排文官进入,也并非不可以。
直接调入军务处及其下属部门工作,由文官转为武官即可。
只是一旦调入,那人便从此脱离了文官系统,而成为了军事系统中的一员。
反过来,将领们退役,士兵退伍,也是一样。
从军事系统,转入文官体系。
当然,两者虽然分治,但军务处与政务处,地方驻军与地方官府,总还是要互相联络的。
在很多事情上,也需要双方相互配合。
这就是兵部的用处了。
不仅仅是朝廷要有兵部,各行省也要有相应的部门机构,专门负责征兵,安排退役将士,处理与驻军的联络事宜等。
“臣明白了。”徐辉祖恭声道:“陛下圣明,臣以为如此设置甚好。”
其他武将勋贵更是一个喜笑颜开。
他们是从心底里讨厌有文官对自己指手画脚。
此前没有办法,只能强忍着。
如今陛下让文武分治,岂有不高兴的道理。
朱允熥目光扫过,嘴角微微上翘。
他很清楚这些人心里的想法。
武将与文官,性格脾气秉性,皆相差很远。
大多数人都是彼此看对方不惯。
武将觉得文官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无用书生。
文官则认为武将都是粗鄙不堪的野蛮武夫。
用文官挟制武将,表面上看起来很美,可实际上,由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厌恶,反而经常性的坏事。
武将们偏要和文官对着干。
文官也经常故意为难武将。
真到了打仗的时候,往往会因此而遗误战机。
类似的教训,多得数不清。
以后由武将组成军务处,统率指挥全军,至少这种彼此故意为难的情况,会大大减少。
下面的中低阶将领,知道是带自己的大将下的命令,而不是文官系统的命令,也会更加坚决的服从。
文官们有各自不同的山头。
武将们又何尝不是呢?
直接用不同山头的武将相互制衡就行了。
何况,武将要起兵造反,或发动兵变,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自己必须在军中带兵,要亲自掌控。
可一旦成为军务大臣,要在金陵城内办公,便远离了一线军队和士兵。
如此一来,反而杜绝了他们利用手中兵权,发起兵变的可能。
参谋处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发布调兵令。
吏官处负责对军中将领进行考核,升迁任免。
都察处专门纠察不法将领。
又有刑事,法务,审计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军队的监管。
机要处则主要是保证军令的严密性以及上下畅通。
如今普通地方官员的一般奏章,已经直接走邮传部邮传系统邮送至京城,让官员上奏的成本大大降低。
但在朱允熥看来,虽然朝廷对邮传部的管制极严,可将近乎所有的通讯,全部交给邮传部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虽然他相信邮传部不会也不敢背叛大明。
毕竟,邮传部只是一个普通行政部门,而非暴力机关,本身也没有谋反的能力。
可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就算作为一个整体的邮传部是绝对忠心的,可也不能保证每一个邮传部的官员都是忠心的。
万一出了一个不顾一切的疯子,又刚好是邮传部某地的负责官员,他再利用手中的职权,切断通信……哪怕只是切断极短一段时间,都有可能给大明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
军国大事,非比其他。
后世的现代军队,也都是通过多条链路,多种方式来保证通信畅通,而不是指望单一的通信方式和通讯链路。
机要处便是专门负责在大明的军事系统中传递军事情报和命令的机关。
事实上,往后地方派出巡抚巡按等大员,地方上重要的奏章,仍然会走原来的奏报系统。
只不过,奏报系统的规模大减,仅维持最小的规模。。
情报处则是军方的情报机关。
情报系统是很忌讳全部都交给一个机关执行的。
虽然姚广孝的大明情报局已经运转得极好了,但朱允熥还是打算在军事系统内,再另设一个情报处。
如此一来,万一姚广孝的大明情报局安插在别国,在海外某一地区的情报系统被人发现,遭到破坏,大明的情报消息,仍不至因此而中断。
何况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渠道打探情报,相互对照,来从错综复杂的消息中,判断消息的真假,本就是情报系统的基本操作。
军事情报系统同样也有对内的功能。
主要是监控白莲教余孽等“反贼”的动向。
包括追查可能与他们勾结的军事将领。
若发现有地方官员也在其中,则上报军务处,再由军务处移交政务处进行处置
诸如此类,各司其职。
军事系统内部自成体系,但没有谁能一人独掌大权。
重要的事务,最终还是要由他这个皇帝来决定。
朱允熥又道:“军务大臣,暂且便由梁国公蓝玉、宋国公冯胜、大将朱能、张辅、还有你们五个担任。”
“不在京之人,只领军务大臣之名,不负责军务处的具体事务。”
“凡军务大臣,授一品衔。”
“封爵不在此列。”
“外遇其他官员,其礼遇以一品衔论,不以爵位论,以示文武平等。”
“遇军国大事,军务大臣可上书与朕言事。”
“朕有决断者,军务处只可领旨遵照执行,不得再有异议。”
“其他朕交付处置之军国大事,军务处方可自行决断。”
武将和文官不一样。
位高权重的文官,都是京官。
地方上如今还是三司分治,新设立的巡抚巡按尚未派出,没有哪一个能称得上是朝廷大员。
可武将需要出去统兵,在外面的,反而有不少是官阶极高的武将。
若不将他们封为军务大臣,恐怕这些人会很不满。
但他们不在京,只领一个虚衔,不管实务,却是天经地义之事。
如此一来,一旦他们统兵结束,回京以后,也就很好安排。
故而朱允熥很是大方地将冯胜都封了军务大臣。
虽然知道这个家伙经常与周王秘密商议,或已早有异心。
但没关系。
将他封为军务大臣,反而可以让他名正言顺的留在京城,让他远离军队,在实际夺了他兵权。
毕竟,在朱允熥的设计中,军务处实际上就是一个跪听圣旨的机构。
只有朱允熥不管的军务,军务处才能自行决断。
而且,军务处运作起来,具体的事宜,还要通过下辖的各个处去执行。
真正有实权的,反而是下面的处。
就如同政务处下属的各部一样。
这便很方便朱允熥将大明军事学院的学员调入军务处的各处负责主事,牢牢控制军队系统。
这才是真正的神来之笔!
武将为国征战,立了战功之后,大多封有爵位。
理论上,只要有公侯之类的爵位在身,即使是文官里面的一品大员,在路上遇到他们,也要下轿行礼。
但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
封建社会也不是处处都严格按照礼制规定来的。
特别是袭爵的勋贵子弟,很多还没有在朝廷内任职,没有任何职权,只有一个空头爵位。
哪怕是公爵这样的高等爵位,遇到一个管事的低品文官,也会想办法讨好巴结对方。
反过来,文官们根本不会向这些只有虚衔,而无实权的公侯行礼。
说白了,等级是虚的,职务才是实打实的。
文官节制武将是系统性的。
哪怕是开国之初,体系架构上的设计也是如此。
哪怕蓝玉这样的武将,对于一般的文官,固然是不屑一顾。
但对刘伯温、宋濂这类重要的文官,还是会以平礼待之。
既然这样,还不如干脆直接废了那套有名无实的特殊礼遇。
要不然,文武分治后,武将觉得自己从此再也不归文官们管了,恐怕立即就要尾巴翘到天上,倚仗身份,处处要求文官向自己行礼,甚至卷起袖子,抡起拳头打人。
这群人的脾气秉性,便是如此。
朱允熥可是太清楚了。
所以,先做了预防。
军务处不论,下面各等爵位自然亦是如此。
文归文,武归武,彼此平行,各论各的。
文官们的心理,也会相对平衡一些。
不能管武将了,但也不能让武将骑到自己头上来吧?
当然,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涉及到重要的国策,朱允熥还是会召集政务处和军务处的官员,一起商量,以便通盘考虑。
“臣等领旨,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徐辉祖、耿炳文等人连忙跪下谢恩。
朱允熥微微点头,道:“平身吧。”
“军务处从今日起,即刻运作。”
“办公的衙门,朕已经定好了,就在皇宫里面。”
“政务处在西,军务处在东。”
“朕对你们寄以厚望,还望诸卿莫要负朕。”
几人又连忙再磕头:“臣等必不负陛下所望,誓死效忠陛下。”
他们几个虽然皆是勋贵,地位尊贵。
但如今没有领兵,皆在家赋闲。
现在皇帝让他们领军务处,成为军务大臣,无疑是极大的重用。
几人皆是兴奋万分,摩拳擦掌,欲要大干一场。
“好!”朱允熥从龙椅上站了起来,道:“朕成立军务处,是因为接下来,大明就要征战天下,讨伐四方。”
“朕为天子,既有司掌大明之权,亦有教化蛮夷之责,此亦大明臣民之责。”
“大明,将成为天底下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蛮夷百姓世代不通教化,生活水深火热,痛苦不堪,我大明有责任去教化他们,解救他们。”
“军务处成立后,要立即整备军务,制定对外作战的详细战略。”
“朕要让大明的天军踏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让蛮夷百姓,无不沐浴我大明天恩。”
“从今往后,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要插上我大明的王旗!”
……
(https://www.reed81.com/chapter/4031/4031345/15413177.html)
1秒记住读吧无错小说:www.reed81.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reed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