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无错小说 > 退位让贤最新文章 > 第一百零五章 舆论的威力,金融革命!

第一百零五章 舆论的威力,金融革命!


若有人问,穿越去了大明最想干什么?

那一定是进行工业革命!

事实上,封建社会的发展是几近停滞的。

在鸦片战争之后能进行的改良,造枪造炮建工厂修铁路……在大明这个时代,都是同样可以进行的。

因为两者的社会基础条件,实际上相差不大。

但朱允熥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工业革命必须以天量的资金为基础。

农业社会聚集资金的能力是很弱的。

即使是国家也不例外。

以满清为例,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四千万两。

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越来越腐败,每况愈下。

但因为进行“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小规模的工业化,因而财政收入反而激增。

到清朝末亡前,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已增加至二亿六千万两。

但即使这样也不够花。

因为工业化既是赚钱的利器,也是吞金的巨兽。

资本在原始积累的时候,是最残酷也最无情的。

要在大明实行工业革命,就必须要天量的资金投入。

筹不到钱,这个进程就会非常缓慢。

故而,朱允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钱”的问题。

开设银行,是敛财最快的方法,也是被后世证明了能成功的。

至于说社会基础,民情国情……据朱允熥所了解,清朝末年的时候,钱庄和银号飞速发展,由此产生了许多富可敌国的巨富。

清末和明初,同处农业社会,同处封建时代。

虽然相隔几百年,但实际上的社会基础,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清末能行得通,现在也一定行得通。

何况,朱允熥的理念,远比清末的钱庄银号更先进。

还有大明帝国做后盾和担保,初始资本也远比那些私人的钱庄银号雄厚。

这时候,《大明日报》的威力,也开始显现出来了。

随着报纸的大力宣传,街头巷尾里面,尽是关于大明银行和新钞的议论。

“你们看报纸了吗?今天又有一位富商,往大明银行里面存了三十万两银子。”

“哇,真有钱啊!以前怎么没听说过这号富商呢?”

“这年头,谁有银子不是在家里藏得紧紧的,难道还抱着银子招摇过市不成?”

“是啊!要不是大明银行存钱不收保管费,还有利息,谁会将银子从土窟里面搬出来,存到大明银行去呢?”

纯朴善良的百姓们,并没有想过这只是朱允熥编造出来的故事。

所谓的富商,都是他找人打扮。

若是在后世,这种手段只能用低劣不堪四个字来形容。

经历过广告轰炸和各种骗局轮番上阵的后世百姓,对这种故事,大多是嗤之以鼻的。

但这个时代的百姓,见识远不能和后世相提并论。

他们是真的很纯朴!

“你们说,这大明银行真的可靠吗?咱也有几两银子,想存进去,可又怕……”

“怕什么?没看到报纸上面说的,那么大富商都往大明银行存钱了,几十万两几十万两的存,他们都不怕,你怕什么?”

“可不是嘛。大明银行就算要弄银子,也不缺你这三瓜两枣的。”

“还有新钞,你们兑换了吗?看着花花绿绿的,可好看了,那手感都不一样。”

“确实不一样,但真的能用吗?”

“怎么不能啊?没看报纸上面说了吗?拿着新钞,可以去大明银行兑换成银子,只收百分之五的手续费。”

“不止,还可以去粮仓买粮,还可以用来给朝廷交税。”

“这大明银行兑换银子,那是童叟无欺,不像别的地方,总想方设法从中抹油克扣。”

实际上,在用白银作为货币交易的时代,交易是非常不便的。

电视里面上演的银子掏出来,往桌上一放,转身就走,这只是后世现代人的浪漫想象。

实际上,银子拿出来付钱,不但要称重,切割,还要仔细看成色。

不同的成色,价值都不一样。

至于官方认可的大锭标准银子,那只是官银,民间用得极少。

若能用上纸钞,价值一目了解,自然是要方便百倍千倍。

所以,民间商品对纸币的需求,实际上是一直客观存在的。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必须要方便,快捷,实用。

贵金属相对纸币的弊端,是很显而易见的。

纸币最大的问题,便是信用。

“话是这么说,但真的能行吗?”

百姓们仍是心有疑虑。

大明宝钞的教训摆在前面。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嘿嘿,实不相瞒,我昨日去大明银行,悄悄换了一点新钞,今日便拿着这新钞,去粮仓买点粮试试,大伙儿要是有兴趣,不妨一起去见证一下。”

有一名汉子从怀里拿出了一叠新钞。

“好啊!”

“好啊!”

人群纷纷响应,很快,一群人便一起向着粮仓走去。

到了粮仓前,那名汉子掏出新钞,道:“按官价买一石米。”

不料,卖米的差役瞥了一眼他手里的新钞,当即沉下脸来道:“对不起,这里只接收白银和铜钱,宝钞一概不收。”

“凭什么?”汉子大怒道:“《大明日报》上,不是刊登了朝廷的公告,以后一律用新钞购买粮食吗?”

那名差役翘着大姆指,举手越肩指向身后,道:“我不知道什么朝廷的公告,我知道粮仓老爷的命令,反正宝钞就是不行,甭管是旧的,还是新的。”

“你哪凉快哪呆着去,想要拿宝钞购粮,门都没有。”

“再敢聚众闹事,便立即锁拿了你。”

听到这话,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原来根本不行啊!”

“什么新钞啊,买不了粮,有什么用?”

“都是骗人的,大伙儿不要去换什么新钞了!”

……

就在众人议论声四起的时候,一道不大不小的声音,冷冷响起。

“谁说新钞买不了粮啊?”

杨士奇带着几名随从,走了过来。

他身着布衣,未穿官服。

卖粮的差役自然不认得他,当下横眉怒目道:“老爷我说的。”

接着用极为囂张的语气,一字一句,大声道:“宝钞买不了粮!”

杨士奇笑道:“朝廷的命令,你们是不看在眼里了?”

差役冷笑道:“管粮仓的大人说了,这都是吴王殿下一时心血来潮,办的糊涂事。”

“粮仓里的粮,乃是大明的命脉所在,可不能被一张纸给骗走了。”

“这个命令,用不了多久,就会废除。”

“我们现在不准,是为了帮着大明的粮仓省着点粮食,为朝廷减少损失。”

“你是什么人?也敢管粮仓的事?”

“还不速速退去!”

“再敢鼓动百姓聚众闹事,休怪我翻脸无情,立即便令人将你拿了。”

“好大的胆啊!”杨士奇走在他面前,用手抓了一把米,看着米从手中慢慢流下去,笑问道:“敢问你们管粮仓的大人是几品官啊?就敢置疑吴王的命令对不对,还抗命不遵?”

“那你管不着。”差役趾高气扬。

他心里当然很清楚真实的原因。

用银子或铜钱来购粮,他们就可以借银子或铜钱成色不足为借口,要求购粮的人,掏更多的钱。

银子还可以在秤上面克扣一点。

这其中的油水,非常可观。

若是用宝钞,那就啥都没有了。

因为吴王殿下明确说了,新钞不分新旧,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折值。

自古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管粮仓的官员和差役当然不干了。

变着法子,找借口来抵制。

“我当然管得。”杨士奇踏步上前。

那名差役正要发作,却见杨士奇身后的随从,伸手拿出一块腰牌,亮到他眼前。

差役的眼珠,一下子瞪大。

“锦衣卫?”

他扑通一声,倒在地上。

“去将管粮仓的官员招呼过来。”杨士奇吩咐一句,身后的锦衣卫立即去了里面。

不多时,一名官员带着几名差役赶了过来。

杨士奇盯着他身前官服上的补子,道:“我还倒是多大的官,竟然敢大言不惭的说监国吴王的命令不对,自己要为国挽回损失,原来只是一个小小从九品。”

“大人!”那名官员谄媚笑着,跪了下去。

“小小一个从九品,凭你就敢公然对抗吴王之命,你头上是长了几个脑袋啊?”杨士奇笑问道。

他是从底层上来的。

不久前才被简拨。

因而很清楚“阎王好过,小鬼难缠”的道理。

在朝廷大员的眼里,别说九品,就是七品的县令,那也是芝麻绿豆大点的官。

可在寻常百姓看来,衙门里吃公家饭的衙役,都是他们惹不起的存在。

九品,那已经是普通百姓们只敢跪拜的大老爷了!

而恰恰也就是这些底层小吏,胆大包天,什么事都敢做。

吴王刚刚监国不久,前几天才杀了通政司一干大小官员。

朝廷上的官员很清楚,这个时候公然和吴王作对,就是自己伸长了脖子,送上去给吴王砍。

但小吏们不一样。

官员们不敢,他们敢!

就算明知有掉脑袋的危险,他们还是敢。

“大人饶命啊!下官再也不敢啦!”

管粮仓的官员,并不知道杨士奇究竟是何身份来历。

但对方既然能带着锦衣卫当护卫,显然是朝廷大员无疑了。

“没有下次了!”

杨士奇摇了摇头,道:“我要借你一样东西一用。”

这名官员一愣,怔怔道:“大人要借什么?”

杨士奇冷笑了一声,道:“当然是你的项上人头!”

不待官员反应过来,杨士奇已吩咐随行的锦衣卫道:“将他们全部抓起来,枭首示众。”

锦衣卫当即上前,将人都抓了,随后便手起刀落,将管粮仓的官员和衙差全部砍了。

杨士奇站在高台上,大声喊道:“乡亲们,我是翰林院侍讲学士,也是吴王殿下的老师。”

“吴王殿下已经下令,自即日起,粮仓只收新钞,不收银子和铜钱。”

“有要购粮的,可以去大明银行,将银子和铜钱兑换成新钞,再行购买。”

“有官吏拒收新钞,故意从中作梗的,这些人就是榜样。”

说毕,一颗颗的人头,从旗杆上高高挂起。

“好!”

“好!”

下方的百姓高声呼喊,震耳欲聋。

……

第二日的《大明日报》,全篇报道了这一事件,并再度严肃重申吴王的命令。

有违令不从者,杀无赦。

在各种造势和宣传之下,新钞迅速在民间开始流行。

“还是新钞方便啊,以前用银子,还得辨成色,称重量,切割大小,可麻烦了,如今用新钞,一目了然啊。”

“是啊,太方便了!放在腰包里面,也没啥重量,不像以前的铜钱,老重了。”

“你们说,会不会有伪钞出来啊?”

“新钞可不是旧钞。怎么辨别真伪,报纸上都登着呢。你再看这新钞的质地,手一摸就不一样,造假的人,根本就造不出来。”

“反正我现在还没有看到过假钞呢。”

“造不出来,造不出来,一般的人,根本就不可能造成一模一样的假钞。”

“看来,以后真的都要用新钞了。”

……

有了《大明日报》的全力宣传,以及朱允熥一系列的强制措施重压下,新版大明宝钞迅速在民间铺开。

开始的时候,就连许多官员都不信什么新钞。

发了俸禄,立即便去大明银行兑换成银子和铜钱。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新钞的使用,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接受度反而比银子和铜钱更高,因为实在太方便了。

确认新钞可以用来购粮之后,各行各业,都迅速认可了新钞。

于是,官员们又再度悄悄的将银子和铜钱,重新换回了新钞。

朱允熥靠着五百万两银子做保证金发行新钞。

第一批新钞发出去之后,大量的人挤向银行兑换银子。

对此,朱允熥的态度就只有一个——换!

要多少,就给换多少。

国库里面的银子,很快就如水一般,哗啦啦的流了出去。

最低潮的时候,大明银行的库房里面,只剩下不到两百万两的银子。

连杨士奇都有点慌了。

朱允熥却仍然心有成竹。

事情的发展,也果然如他所预料的那一般。

在银两只剩不到两百万两之后,百姓们终于开始相信新钞的信誉,相信大明银行的信誉。

新钞,不是以前的大明宝钞。

而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于是乎,老百姓们又再度将手中的银子和铜钱,重新换成了新钞。

这一进一出,反而让大明银行凭白大赚了一笔手续费。

新钞的币值,也正式稳定下来,被社会各界所普遍接受。

并以金陵为中心,逐步向四周扩散。

大明王朝,正在悄然无息中,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革命。

……


  (https://www.reed81.com/chapter/4031/4031345/18001297.html)


1秒记住读吧无错小说:www.reed81.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reed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