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亩产千斤打底
所以,李景隆给郑赐挖了个坑——蠹国害民。
国之蠹虫,害民之贼!
“本官说话行事,如何行差踏错?今天曹国公不说出个子丑寅卯,本官与你没完!”郑赐听了李景隆的话,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李景隆已经把他逼到了死角,如果不做反击,郑赐就会被其他官员看轻,打击他的威望。
“那好,本国公问你,我何曾说过有太祖遗诏?”李景隆冷笑一声,淡淡说道,“郑尚书未审先判,给本国公戴了一顶假传遗诏的罪名,着实让人怀疑,郑尚书平时审案,是否也这番草率……”
李景隆这话一出,犹如一把利剑,插入郑赐的心房。李景隆说的是“太祖遗愿”,而郑赐自以为是的想帮朱棣脱险,愣是把“遗愿”理解成了“遗诏”。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字之误,贻恨终身。
所有朝臣,此时已经心知肚明,郑赐在这场博弈中,已经完败!看似李景隆啥也没说,但“草率”二字,已经不折不扣地扣到了郑赐的脑袋上。
堂堂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如此“草率”地判案,怎么好意思还在朝廷中待下去?
“曹国公,那你给大伙说说,太祖和岐阳王有何遗愿?”这个时候,礼部尚书李至刚站了出来,对着李景隆说道。
“至正二十七年,太祖命大学士宋濂撰写《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檄文中说道,‘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李尚书记得否?”李景隆两眼盯着李至刚,中气十足的反问道。
李至刚一听这话,就知道郑赐这次麻烦大了。
包括坐在御座之上的朱棣、御阶之下的众臣,也都明白了李景隆的意思。
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圣人是谁?必然是朱元璋啊!
那么,朱元璋的愿望,自然就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此时的郑赐,已是满面懊丧,浑身颤抖,背上出了一身冷汗。
为了撇清与郑赐干系,李至刚赶紧点了点头,说道,“不知曹国公,准备完成太祖的哪个遗愿?”
朱元璋北伐檄文中,提了的纲领,看似一句话,其实有四个目标。
驱除胡虏,就是把蒙元的势力,驱逐到漠北,但终朱元璋一生,这个愿望没有达成,明太祖只是把蒙元军队,驱逐出了长城。
恢复中华,就是建立汉人政权,这个目标朱元璋达到了。
立纲陈纪,意思也很明了,就是建立完善的社会运行规矩,这点朱元璋算是做到了,制定了《大明律》、《大诰》、《皇明祖训》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但这其中,肯定有漏洞,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救济斯民,至于这条,回旋空间很大,把汉民从蒙元手里救出来,这是底限,但上限却没法封顶:让百姓吃饱饭,也叫“救济斯民”;让百姓有衣穿,有房住,也叫“救济斯民”。
李至刚这么问,也有自己的盘算。
今天的事,李至刚也看出门道来了,连续两个人弹劾李景隆,打死李至刚,他也不会相信这是后面没人指使。能指使周王和刑部尚书的人,用鼻子想想,李至刚都能猜出来是谁。
起初李景隆表现出来淡然的态度,让李至刚感到很是纳闷,李至刚以为李景隆有什么能够反败为胜的后手或者撒手锏,李至刚就想看看再行动。
结果没想到李景隆还没下朝,就准备辞官了,在李至刚看来,李景隆肯定也能猜测出自己被弹劾,背后的主使之人是御座之上的皇帝。李至刚到现在还没想明白,李景隆是怂了,还是准备放个烟雾弹,以退为进,保住自己的权位。
当李景隆说出太祖遗愿四个字时,身为礼部尚书的李至刚,也是心惊不已,他准备先观望一下。
郑赐跟李景隆对阵完败后,李至刚也对李景隆的套路有了认识,才站了出来,准备跟李景隆掰一下手腕。
李至刚猜测,朱棣有可能想对付李景隆了。如果自己这个时候,出面抨击李景隆,也算是跟皇帝站在统一战线上了。
说白了,李至刚就是想投机。
其实,李至刚这也是没话找话,自从狮子山文会之后,“救济斯民”这个标签,已经贴在了李景隆身上,尤其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更为无数文人、士子传颂。而李云睿为了帮李景隆立人设,在招聘民壮时,打的旗号也是“救济斯民”。
李景隆斜着眼睛看了看李至刚,冷笑一声,转头向坐在龙椅上的朱棣说道,“启禀陛下,臣三年前,曾偶遇一个叫阿道夫的欧罗巴藩人,他自称有一亩产千斤的粮种,臣花重金买了下来……”
“这等妖言惑众的荒唐之言,曹国公也信?”李至刚被李景隆的冷笑激怒了,语气不善的说道,“大明的脸面,在番邦面前都丢尽了……”
其他朝臣一听李景隆的话,浑身的精神都打了起来。
亩产千斤的粮种!难怪李景隆面对周王朱橚和刑部尚书郑赐的弹劾,如此淡定,原来是有所持……
如果真的有这回事,那无论如何,朱棣都不会怪罪李景隆了!
但是,亩产千斤的粮种,这年头,哪里去找?
众臣抱着看热闹的心疼,交头接耳地小声议论起来。
“我为何不能信?我如何给大明丢脸了?”李景隆是故意激怒李至刚的,这是李云睿和李景隆商量好的对策。
一旦周王启动弹劾,朝堂上,李景隆能怼多少人,就怼多少人,一定要将事情闹大,闹得越大也好,最好让朝堂内外、大明上下的目光,全部吸引到土豆上。
李至刚此时也冷静了下来,他也在瞬间,想通了李景隆为何如此淡定,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只能硬抗下去了,于是开口说道,“亩产千斤的粮种,旷古未闻。曹国公身为大明勋贵,被一番邦之人哄骗,岂不是丢了朝廷的脸面?”
“哦,原来李尚书是这样想的,呵呵……”李景隆眼神中露出一丝鄙夷,淡淡的笑了笑,说道,“李大人,如果,我说得是如果,如果那个番人说的是真的,我为了你口中所谓的脸面,大明百姓是不是错过了一次能够吃饱穿暖的机会?李尚书能否教我一下,朝廷的脸面比百姓的福祉还重要吗?”
李景隆这是在给李至刚挖坑了,在读书人眼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李至刚说朝廷脸面重要,那么李景隆都不用出手,大明士林就会把李至刚喷死;如果李至刚说百姓福祉重要,那就打了自己的嘴巴。
李至刚被李景隆将了一军,一时有些词穷。
就在这时,朱棣开口了,说道,“李爱卿,你说的那亩产千斤的粮种,真的有吗?”
“启禀陛下,起初臣也是将信将疑,但抱着不妨一试的心态,将阿道夫手里的五枚粮种,买了下来。这三年来,臣在后花园中,开辟土地,专门种植这种粮食。”李景隆本来还想找几个人怼的,没想到朱棣插话了,只能恭恭敬敬的回复朱棣了,说道,“因为粮种很少,前两年种植规模不大,只是在摸索如何种植、如何保存。今年有了些许经验,开春种了五亩,再过几日就可以收获。至于产量,臣粗略估算了一下,亩产千斤打底,至于实际能到多少,不好说……”
(https://www.reed81.com/chapter/524/524079/89564230.html)
1秒记住读吧无错小说:www.reed81.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reed81.com